关于注意力管理我们先来说说超注意力这个话题
“超注意力”,这个词听着挺高级,
其实就是指类似于“多动症”一样的注意力涣散群体
我们如今活在巨量的、过度分散的信息里,我们对信息的反应太快、太积极了,每个人的注意力都不断在多个任务、信息来源和工作进程之间切换。人们这种追网络热点的热情,来源于对无聊的恐惧,总焦虑被落下…
无论这件事儿有多么无关紧要。好像一旦只有自己没听过的时候,就被巨大的群体孤立在了外面。于是,别人扔个什么热点出来,我们都会去接招,一定得查一查到底是怎么回事儿,一查之下,又查出一堆新梗来。等放下手机,已经凌晨两点半了……这个状态就叫超注意力。
在我们用手机电脑工作时差不多就是这种状态
这种随时关注一切新信息的注意力结构,反而是文明的一种倒退。这种注意力管理技术是文明没有开化之前,人在荒野求生里才有的本能。
你想,一只身在野外的猎豹,它是不能全神贯注的。它就算是好不容易逮到了一只羚羊,开始进食了,也得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一边留神不能让鬣狗抢走了猎物,一边还得提防狮子来攻击自己,同时还要分神保护好自己的幼崽。猎豹进食甚至不能吃饱,克服了饥饿感就得停下来,因为一旦吃饱了,感官的敏锐度就会降低。
人类能够专注地处理重要信息,是长期处于安全下才进化出来的精神状态,之后才能产生越来越多的文明成果。
没成想,从四十年前的电子游戏开始,到今天的短视频,过度、过强化的视听信息刺激又回来了,差不多又把我们的注意力方式给打回了原型。
过去人们关心如何拥有美好的生活,其中也包含了如何融洽地共同生活,如今人们则只考虑如何存活下去。”这就差不多是一种新的野蛮状态。
和这种超注意力状态对应的是“深度无聊”,
超注意力的特点是每时每刻都得把自己给填满了,不能容忍一分钟的无聊。我是亲眼见过一个司机遇到车祸,在等待救护车的时间里,掏出手机来给自己的满脸血拍了一个短视频,顺便又看了几个短视频,真是看得我目瞪口呆。原来人性真的会随着现代生活的琐碎细节而变动,它是需要主动修正的。当然,这种新的本性也就忍不了漫长、深度的无聊状态。
深度无聊是什么?
哲学家的沉思,
修行者的冥想,
科学家的专注研究,
艺术家的胡思乱想,
都属于深度无聊。
保罗·塞尚是印象派绘画的大师,他也是一个深度无聊的行家,他说自己的画不是画出来的,是用脑子想出来的,风景是在他的体内思考,他是风景的意识,他甚至能在这种沉思里,把自然界的气味儿转化成视觉上的印象,再画到画布上去。对这种人来说,表面上什么都没干反而是他思想最活跃的时候,独自一个人呆着的时候才是最不孤独的。
思想家汉娜·阿伦特说:“人类仍然可能把自身转变成动物。如果从宇宙中一个距离地球足够远的视角进行观察,那么人类的一切行为都称不上行动,而只是生理活动。”
该怎么摆脱她说的这种低级的生理活动?起码不能总是处于超注意力状态,得学习放弃掉一些信息,把自己交给深度无聊的状态,看看能不能发现和感受什么新东西,反正狮子也不会吃了你。按阿伦特的说法,
深刻思考所指引的行动才是真正有意义的“积极生活”。人的成就靠的是深度无聊,不是超注意力之下的追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