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食不厌精,脍(kuài)不厌细。食饐(yì)而餲(ài),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
译意:
粮食不嫌舂得精,鱼和肉不嫌切得细。粮食霉烂发臭,鱼和肉腐烂,都不吃。食物颜色难看,不吃。气味难闻,不吃。烹调不当,不吃。不到该当吃食时候,不吃。切割方式不得当的食物,不吃。没有相对应的酱醋调料,不吃。席上的肉虽多,但吃的量不超过米面的量。只有酒没有限制,但不喝醉。从市上买来的肉干和酒,不吃。每餐必须有姜,但也不多吃。
弟子眼中的老师对于健康养生很有一套,对于饮食方面有着一系列的原则与习惯。细细读来,与现代社会所倡导的健康卫生的饮食观念是一脉相符的。
孔子的健康养生有一个总的方针,“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粮食要舂得精细,皮壳去干净。肉类要切得细碎。精、细、碎,就可以减轻肠胃负担,利于消化吸收。
现代人常常处于高速运转之中,饮食也往往以快为主,长期如此,大部分人都有或多或少的肠胃问题。中医就提倡食物要烹煮细烂,吃饭要细嚼慢咽,这样就可以省牙省胃,日常就要养成保护自己肠胃的好习惯。
在此基础上,他列出了一连串的“不吃”系列。首当其冲就是不吃各种腐烂变质的食物,放时间长变色变味的,不只是营养价值下降了很多,也会产生许多有害物质,有的甚至催生出毒素,这样的食物吃下去有百害而无一利,对人体的健康造成不小的危害。有些人为了不浪费总是不值得扔掉变质的食物,往往会引起程度不一的胃肠疾病。
外面买来的的肉干和食物,不知道其中都放了什么调料,干净卫生状况也不了解,最好也不要食用。现代社会对这方面的要求挺高,还不可避免产生各种问题,甚至集体中毒的事件,也是不得不防的。
其次,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到饭点不吃,烹饪不当的不吃,有许多父母抱怨孩子不好好吃饭,不想想他们随时随地吃各种小吃小食,大人还生怕孩子饿了,肠胃一直处于工作状态,没有休息的时间,也就没有了相应的饥饿的感觉。
酒不多饮,肉不多食。什么都是适量为好,包括姜这种各方面都是好处的食材,也不是说越多越好。
“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这两者可以看做是个人的习惯与讲究,或者说是孔子遵守礼制的一方面体现吧。
宋朱熹说,“牛羊与鱼之腥,聂而切之为脍。食精则能养人,脍粗则能害人。不厌,言以是为善,非谓必欲如是也。割肉不方正者不食,造次不离于正也。”
虽说是孔子关于饮食方面的记载,也表现出孔子对于生命的珍重与敬畏,以及日常饮食中做人的道理。 尤其是首句“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成了中国美食的一种代表性评价,把仅仅用于果腹的食物上升到了情感与文化层面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