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是北方人的缘故,第一次看见《如果大雪封门》这个题目就被深深吸引了。
记忆里,小时候雪下得比现在厚多了,的确有大雪封门的时候。大清早拉开门一看,外面成了银白世界,雪足有两三层被那么厚。
每个向外看的人都会脱口而出“好大的雪啊!”却不敢轻易迈步,雪能没过膝盖,举步维艰。如果门边正好放着铁锨或者推雪板,那就无需发愁了。手握工具挥舞双臂,虽然有点儿吃力,但雪是蓬松的,很快就能开出一条小路。
闲话少絮,言归正传。按照卓老师的作业要求,我首先分析一下《如果大雪封门》这篇小说的标题。
1. 这篇小说的标题为我们提供了非常清晰的时间和地点线索。故事很可能发生在北方某个地方的某个冬季。就算故事不是发生在冬季,也肯定与一场大雪有关。
2. 假设句为读者提供了无限广阔的想象空间。每位读者可能都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去想象和补充。至少会想一想,如果大雪封门,后续会发生怎样的故事?自然也就产生了阅读欲望。这个题目本身就是香喷喷的饵,引诱“鱼儿”咬钩。
3. 另外,这个标题也具有明显的象征意义。雪意味着冬天暗示寒冷。且雪大到封住人们的门户,说明天气极其寒冷。初读这个题目,就有种寒气逼人的感觉。厚厚的积雪封堵门户,阻塞出行的道路,自然而然会让人联想到生活中的困窘。所以我感觉这个标题象征着巨大的难以克服的困难。
那么,读者自然会思考:主人公究竟遇到了什么难题?面对困难,他持什么样的态度?是毫不畏惧地迎难而上还是懦弱地退缩逃避?如果主人公选择勇敢地直面困难,他又是如何解决难题的?带着这些疑问,读者自然会追读下去。
4. 这是一个具有哲思意义的标题。从出生之日起,直到耄耋之年,每个人一生都会经历无数次的“大雪封门”。坦途与沟壑,就如白天与黑夜不停地交错更迭。生而为人有欢笑就有眼泪,既然如此,何不坦然面对?
这次旅行去了伊犁特克斯县的八卦城。整个城市没有一个交通信号灯,也不见交警指挥交通,却依然车水马龙井然有序。相传这座八卦城是由全真教的丘处机设计而成的,从高空府阚整座城就是一个完整的八卦阵,和八卦图一样拥有着八条主干道。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周而复始,变化无穷,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这句话,八卦阵的原理亦是如此。站在原点,永远没有出路,只要迈开步子,脚下的路四通八达,而且道路越走越宽广。
5. 关于题目的一点思考。如果大雪封门,雪真的能填平那些深沟浅壑吗?面对大雪和扑面而来的寒冷,形形色色的人,无论是穷人还是富人真的能实现某种意义上的平等吗?我读了几位同学的分析,答案都是肯定的。
然而,我并不这样认为,写这句话时略略有点儿心虚。以我的愚见那恐怕只是大雪带给人们的视觉错觉。当脚落下去时,你就会深切地感受到坦途依旧是坦途,沟壑仍然是沟壑。
同样的天寒地冻,不同的人却有不一样的感受。外面大雪纷飞,寒风呼号。有些人在暖气房里身着单衣长裙歌舞升平;有些人却在四处漏风的屋子里裹着被子瑟瑟发抖。身着裘皮大衣的人与破衣烂衫者在擦肩而过的瞬间,尽管嘴里都喷着白气儿,可是对寒冷的体验想必有着天壤之别。
所以,一场封门大雪,不仅不会使人与人之间实现实质意义上的平等,甚至会加剧这种差异。现实有时就是这样残酷,无论我们内心怀有多么美好的憧憬与幻想,睁开眼世界还是它原来的样子。均贫富等贵贱,似乎永远是乌托邦里的美好理想。
人生道路有时是崎岖泥泞的,但这并不妨碍人们笑面生活。我非常欣赏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在《米开朗基罗传》里的那句名言:真正的勇士无非是在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它。
以上是我对《如果大雪封门》这个标题一点粗浅的个人见解。接下来进入作业的第二个环节,分析一下小说的开篇部分。按照作者的谋篇布局,我就把第一部分作为文章的开头。
1. “宝来被打成傻子回了花街,北京的冬天就来了。”劈头短短一句话,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又巧埋伏笔。好奇是人的天性,读者欲探究竟,自然而然会沿着作者的笔墨寻根究底。
不仅如此,这开篇第一句话,还为整个故事奠定了基调——寒冷,灰暗。仅仅20个字,把生活残酷的现实推到读者面前,让人顿时心生寒意,满目苍凉。
2. 接下来,作者挥洒笔墨开始描摹北京冬天夜晚的寒冷。这段描写浓墨重彩,先声夺人。作者通过北风、塑料纸和房顶板凳发出的各种声响渲染逼人的寒意。
这种只闻其声,不见其形的描写引起了强烈的感官刺激。我读这段描写时,心脏不由得收紧,甚至感觉浑身因寒冷激起了一层鸡皮疙瘩。我想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代入感吧,闻其声临其境感同身受。于是读者会不由自主关心起主人公的命运,追读是必然的选择。
行健缩在被窝里说,让它响,我就不信首都的冬天能他妈的冻死人。我就把图钉和马夹袋放下,爬上床。
3. 这是一段简洁的语言和动作描写。把小说中两个人物面对寒冷时的态度和做法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画面感极强。
只有两句话,行健和“我”的形象跃然纸上,给读者留下了极其深刻的第一印象。从语言风格一眼就能看出,行健是个脾气倔强的糙爷们儿。而“我”则很有可能是一个为人随和的暖男。
面对寒冷,行健一派硬汉作风,尽管铁嘴铜牙,也只能缩在被子里与寒冷对抗。我本来想把门上破了口的塑料纸钉好,听了行健的话,也放弃抵抗,爬上了床。
读到这里,我不禁发问:作者为什么要放弃钉塑料纸?答案显而易见,因为这种做法是徒劳的。就算钉好了塑料纸,也难以抵挡从四面八方席卷而来,无孔不入的寒冷。
这两句对寒冷的侧面描写,把首都冬夜的冷烘托到了极致。面对步步紧逼的寒冷,人们无路可逃,只好裹紧被子咬牙挺着。这是多么的无奈与无助啊!让人难免对被寒冷侵袭的人们生出缕缕怜悯之情。
4. 娓娓道来,欲擒故纵。纵览开头第一部分的描写,不难看出徐则臣采用了“迟滞”的写作手法。他没有把故事中主要人物的年龄,样貌,背景及职业等信息和盘托出。而是采用了抛砖引玉的写法,由鸽子引出了故事真正的主人公——那个白净瘦小,初中生模样的晨跑者。
作者在这里毫不吝啬笔墨,用大量文字铺呈了自己被别人尾随时的感觉:
此人和我同一步调,我快他快,我慢他也慢,我们之间保持着一个恒定不变的距离,八米左右。他的路线和我也高度一致。在第三个人看来,我们俩是在一块追鸽子。如果在跑道上,即使身后有三五十人跟着你也不会在意,但在这冷飕飕的巷子里,就这么一个人跟在你屁股后头,你也会觉得不爽,比三五十人捆在一起还让你不爽。那感觉很怪异,如同你在被追赶、被模仿、被威胁,甚至被取笑,你有一种莫名其妙的不洁感。反正我不喜欢,但他呼哧呼哧的喘气声让我觉得,这家伙也不容易,不跟他一般见识了。如果我猜得不错,他那小身板也就够跑两千米,多五十米都得倒下。他要执意像个影子粘在我身后,我完全可以拖垮他。但我停了下来。
这也是一段侧面描写,实写我被“初中生”尾随时的内心感受和心理活动。进一步烘托出这位尾随者的神秘感。读者迫切地想要拨开云雾,一睹真容,自然会情不自禁追读下去。
这就是“迟滞”写法的妙处,让读者欲罢不能,心甘情愿一路追随。这种不慌不忙,娓娓道来的叙事风格,会让读者产生一种如品香茗,后味回甘的美好阅读体验。
感谢卓老师布置了这次练笔作业。沉下心来品读分析,会发现《如果大雪封门》这部小说中蕴含着无价的宝藏,越是深挖,收获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