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我住的广州某小区里曾开过一家“常德米粉”餐馆,专做牛肉汤粉。走进小小的店堂,简简单单几张桌凳,玻璃台后摆着大盆白花花的米粉,细长细长的。旁边是牛肉牛杂碎和各种佐料,翻滚着一大锅汤水。端着师傅煮好的米粉,就着自助的辣椒酱和酸豆角末子,吃起来有滋有味。餐馆里食客不多,此起彼伏的是滋滋地吃米粉的声音。我在湖北生活时多以热干面为早餐。热干面香则香矣,但比较干,一般还会就点蛋花米酒,不然喉咙里有点粘。这常德米粉虽然不像桂林米粉广为人知,我却更喜欢些。比之后者,常德米粉更加筋斗滑溜不易碎,配上牛肉汤更入味。彼时价格不贵,五六块钱一碗。也就在那时我得知常德米粉在湖南是挺流行、挺出名的地方风味。可就在我想持续光顾他们家的时候,这家餐馆却关门了,不确定是否因为来自湘北的重口味不受崇尚清淡饮食的南粤人民待见。
此后几年我没吃过常德米粉。广州城市虽大,饮食选择也很多,要找这样一个小众的饮食品种却并不容易。不料我后来成了湖南女婿,岳家是常德一带也就是湘北地区的,这下子和正宗的常德米粉走近了。但这些年我在常德也吃过几次米粉,发觉做米粉的餐馆虽多,但餐馆环境落差大,出品参差不齐,并不觉得有听说的那么好吃,甚至不及当年我曾吃过的味道。我每次和妻子提及对常德米粉的失望时,她总是对我说:“你是没有吃过真正的有代表性的常德米粉。有机会我带你去吃一回,你就知道这米粉为什么有名了”。
机会来了。今年我们举家去湖南岳家过春节。大年初四,我和妻子、儿子驱车五十多公里,赶到津市(常德下辖的一个县级市)。津市市区有湘北最正宗、历史最悠久的米粉食肆-刘聋子粉馆。这家粉馆的装修以暗红木条镶嵌为特点,很有历史的沉淀感觉。走进店堂,只觉人声鼎沸,牛肉香味氤氲。不大的店堂里挤满了食客,三五成群地围着或圆或方的桌子而坐。桌上几乎无一例外地摆放着便携式煤气灶,煤气灶上架着不锈钢锅仔,里面翻滚着牛肉片、牛杂、羊肚等肉食,花椒、八角等香料,还有放在滚汤里煮的米粉,香味特别诱人。米粉是用海碗盛着,一碗一碗端上来的。这里的米粉是圆粉,洁白细长有弹性,一筷下去根本夹不过来。据说刘聋子粉馆的米粉都是自家制作的,用的香料都是中草药材,加上潜心研究、传承多年的加工手艺,难怪他们家的牛肉粉领先同行,别具风味。
不惯油腻的可以吃碗清汤粉,但本地最具特色的却是锅仔炖粉。外地人来津市吃牛肉粉,多会选择炖粉,炖粉的锅底可以选择较辣的或者微辣的,一点都不辣的反而不好吃。本地上班族很多人会选择吃一碗米粉做早餐,口味清淡与否可凭个人喜好来选择。
我们设法找了一张桌子坐下来,点了一锅炖粉和藕片、海带丝等凉菜,吃得津津有味。多年前在广州吃过的常德米粉和现在吃到的本地米粉相比,那是小巫见大巫了。刘聋子粉馆的炖粉味道总结起来是三个字:“鲜、香、辣”,吃完有回味。吃炖粉的重点是浓汤煮过的米粉,那汤却不大适合喝,油味有点大。妻子问我这米粉好不好吃,我如实相告:“好吃。但只适合偶尔吃,经常吃还是有点顶不顺,口味重了些”。妻子说:“你是在外面待久了,口味变了。不看本地人吃的可欢呢”。
从刘聋子粉馆出来,走过几条街,看到很多家别的粉馆,什么“贺记米粉”、“老四米粉”、“聋子粉馆”(似有傍刘聋子之嫌)等等,相比刘聋子粉馆,他们的装修要简单些。原来米粉确为当地流行饮食,吃的时候丰俭由人。比较之下,刘聋子粉馆的牛肉粉价格可能略贵点,因此其他粉馆也有存在的空间。车从津市市区穿过,上了孟姜女大道。我觉得奇怪,“怎么这里也有孟姜女?”。妻子说:“孟姜女就是这地方的人呢,据说是某个历史学家考证过的,不是牵强附会”。想想也对,湖南历来出美女。湘女多情,湘北更盛。有个位居中国民间四大爱情故事之一的孟姜女传说,合情合理。
正月初六,一大早跟岳父一家去常德下面的另一个县城的亲戚家拜年。表姐夫招呼包括我们在内的一大群人去县城新开的一家刘聋子粉馆连锁店吃早餐。这次除了炖粉,还点了小笼包、烧麦、自制豆浆、油条等等。不能不说,他们家的烧麦很赞,那油条炸的酥黄酥黄的,配豆浆再也合适不过。店堂里坐满了人,外面搭起的帐篷里面也摆了好多桌椅。人们挤坐在长条桌上,一手垂在身侧,另一手持筷,呼哧呼哧地,一大碗牛肉粉顷刻吃得精光。当地人的消费水平固然甚高,早餐吃个牛肉粉也算是一种生活的乐享。
对常年在外的本地人来说,牛肉粉不仅是记忆中的美食,更是家乡的味道。离乡愈远,思乡愈切。而对守望家乡的当地人而言,牛肉粉是他们招待客人的特色食品,表达的是他们的好客之道。
区区一碗牛肉粉,吃的是风俗,品的是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