吱吱不止一次推荐过李松蔚,我不太想去看他的推文,用碎片化的信息堆起这个人的价值观,所以选择花三天下班时间,读了他的一本书《难道一切都是我的错吗?——重构你的家庭亲密关系》。
前段时间《都挺好》热播,从播放开始口碑爆好,引发大流量的讨论,到最后匆匆收尾,看起来苏家那冥顽不灵的三个男人是强行洗白了。无论怎样,2019年的春天,网友们确实在电视剧和公众号的助推下,审视了一把家庭亲密关系,原生家庭之类的课题。
我们原生家庭的伤害被结了疤,欲罢不能的疼,心里掀起了惊涛骇浪,朋友圈留言里满屏都是被“忽视”甚至“虐待”的小时候。然后呢?审视的结果呢?就像电视剧欢乐式的结局一样,我们除了选择原谅,还能有什么结局?
这听起来像生活压力下的被迫、无奈之举,事实上,选择原谅,是我们需要花费更大的勇气、积攒更多的智慧,才能得到的最好结果。
一切对不公的义愤填膺,在生活的洪流里,终归会平静下来,那滔天的巨浪,慢慢只归于一片镜面样的湖水,不,偶尔起点涟漪吧!
李松蔚,就有慢慢抚平你的力量。
说起带娃出门大包小包的狼狈,李松蔚说:“我觉得不靠谱一点儿,也有助于孩子经历一点儿不完美、不确定,而且一路克服下来,或许更容易变得皮糙肉厚一些。口渴或者肚子饿了,立刻能就能解决,这当然好,但如果暂时解决不了,手忙脚乱一下也不是什么大麻烦。顶多就是难受一阵子,但最终会找到食物和水,解决问题。孩子就会知道:不见得肚子一饿就要马上填饱,一时解决不了也没事,迟早是会搞定的。”
就像我从日本回来之后状态崩塌,一边懊恼自己怎么没有有效率的写游记、看书、学习,一边提不起劲,看到李松蔚这样说,我暂时释然了:“学心理学带给我最大的好处,就是学会对‘改变’这件事心怀敬畏。越懂得这个过程的漫长,越会对生活中那些‘错误’抱有尊重。我也知道,越是苛刻的要求自己,急于改变,越是会陷入自我怀疑,失去改变的动力。”
可能以下是我的大言不惭,毕业以前学心理学,就是看一些鸡汤文,或者盯着《梦的解析》瞌睡过去。毕业后通过陶老师的心理课,慢慢去觉察自己,已结了痂的伤疤被我看到了,小心撕开一点,疼的龇牙咧嘴,但总体生活有改善,带着点儿拧巴和磕碰。看了李松蔚,他似乎能带我,去真正疗愈这些伤口。
我们不完美,生活也是这样,不完美。但亲爱的们,相信我,我们会去看到自己,看到别人,和岁月温柔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