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里有个小女孩,性格非常内向。跟她说话时只要语气稍微重一点,她眼眶就红了,让你立刻心生不忍,觉得自己太过严厉、太过残忍。
可偏偏这个孩子,既不够聪明,也不够努力。该写作业的时候,她总是东张西望、摆弄别的东西;欠了一堆作业也不着急补,照样玩她的。我反复强调:讲题时不许动笔,要等讲完再写——可她永远记不住,永远忙着抄答案,根本听不进我在讲什么。
说实话,看着她这样,心里又急又无奈。
这孩子也确实让人心疼。因为性格内向,她在班里几乎没什么朋友。
更特别的是她的家庭。她爸爸也是个极其内向的人,说话做事总带着点愤世嫉俗的味道,对学校的事务常常持反对意见。说来也许是个失误——我竟然还推荐他当了校级家委。现在想来,学校领导大概没少在背后埋怨我吧。
你说,这样的孩子该怎么办呢?
我也很想多鼓励她,可常常不知道该夸她什么。虽然已经尽力找机会表扬她了,但收效甚微。有时候,看着她漫不经心的样子,真的会忍不住想发火。
但我心里清楚——一直这样批评下去,她只会越来越差,越来越没有自信。
所以,尽管这次我们班考得不错,我的心里却沉甸甸的。这份成绩,或许是以孩子们被不断打击的自尊换来的。
看到您的追问,我能深深地感受到您内心的矛盾与真诚的关切——您不仅看到了问题,更渴望找到那把能打开孩子心门的钥匙。这份“想要帮助她”的心,正是所有改变可能发生的起点。
基于您描述的情况,我为您梳理了几个可以尝试的步骤,希望能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思路:
**第一步:重建连接,成为她的“安全基地”**
对于如此敏感内向的孩子,关系永远走在教育前面。在她感受到安全和信任之前,所有的道理和规劝都是噪音。
* **进行“一分钟无压力交流”**:每天找一个非常自然的时刻,比如课间她独自一人时,走过去,**不说学习,更不批评**。可以聊一句“今天早餐吃了什么?”“你的发绳颜色真好看”,或者说一句淡淡的关怀“今天降温了,穿得够暖吗?”,然后自然地走开。目的是让她习惯您的存在,并意识到“老师接近我,不总是为了训我”。
* **用“写小纸条”代替当面质问**:当她再次欠交作业时,尝试在她的本子里夹一张便签:“小家伙,你的作业今天又迷路啦?相信你能带着它找到回家的路。” 文字的方式能规避掉您当面说话时她可能感到压力的语气和眼神,给她一个缓冲和思考的空间。
**第二步:为她量身定制“最小启动”方案**
现有的学习任务对她来说可能过于艰巨,导致她直接“瘫痪”——用发呆和玩耍来逃避。我们需要把目标拆解到她踮踮脚就能够到的大小。
* **“只做一道题”计划**:单独跟她说:“今天的作业,老师只要求你独立完成一道题。你选一道你认为最有把握的,认真写好。只要这道题对了,今天就算过关。” 目的是让她体验“我能完成”的成功感,打破“我什么都做不完”的习得性无助。
* **赋予她一项“神圣的职责”**:这类孩子常常在集体中没有价值感。您可以观察她,赋予她一个无需与人打交道、但很重要的任务,比如:负责给班级的绿植浇水、整理图书角、每天开关投影仪。当她完成得好时,大力地在全班面前表扬她的贡献:“多亏了XX同学,我们的绿萝长得这么绿!”
**第三步:转变沟通方式,与父亲成为“盟友”**
面对同样内向且可能对学校系统抱有不满的父亲,我们的目标是争取理解,而非说服。
* **进行“非教育目的”的家访**:联系父亲时,改变话术。不要说“您孩子作业又没写”,而是说:“XX爸爸,您好。我发现孩子在学校比较安静,我很想多帮助她,但感觉还没找到最适合她的方法。您作为最了解她的人,能不能跟我分享一下,孩子在家里什么时候最开心?她有什么兴趣爱好?我想从她喜欢和擅长的地方入手。” 这样,您就把自己从“审判者”定位成了“求助的合作者”。
* **发挥父亲的“桥梁”作用**:可以诚恳地对父亲说:“您是校级家委,更了解学校的运作,也希望能汇集家长们的意见帮助学校改进。我想和您一起,为孩子的成长找一个更舒适的节奏。” 当他感到被尊重、被看见,而不是被指责时,他更可能从学校的“反对者”转变为您个人的“隐形盟友”。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调整我们自己的心态:**
请相信,**持续的耐心本身就是一种最强大的教育力量**。当我们不再期望一次表扬、一次谈话就能让她脱胎换骨时,我们才能真正以平和的心态,去等待和发现那看似坚硬的冰层下,细微的裂痕与融化的可能。
教育有时不是一场狂飙突进的改造,而是一场耐心等待的守望。您正在做的,正是最有价值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