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让习课堂更好的在我们身边落地生根,我们是需要以审视的眼光接受,以学习的态度拿来。
最近读《全世界都想上的课》,其中桥本先生自编教材、大胆钻研、灵动自如的授课方式让我很怀念过去缓慢的教学节奏,温儒敏教授在解读语文新课标时说:“整个教育的大环境面对当前国情和学情,要实事求是,尽可能既要我们的学生考得好,考试考不好,你高考、中考考不好,其他就很难谈了。既让他考得好,又不把他脑子搞死。”
我们的习课堂上“赶趟”似的读写读写,干巴巴,没情感,缺思考。符合新课标对语文课程的要求吗?
于是生出“本学期,我先快速授课、再带孩子们读书”的设想,但因为时间紧迫,开展不免一再搁置。“大声读给孩子听”,总该试验一下吧!向往静静的课堂,师生都处在放松自如的状态,孩子们屏息凝神,那一刻他们的小脑袋在思索。
这一次外出学习,心中的困惑得到了解答,在付雪莲老师的“语文教的少一点,教的精一点,教的深一点”的观点出口时。
我们要试图化繁为简,这次课标确实内容比较多,篇幅很大,比以前大了一倍以上,想办法就是把它厚读成薄了,化繁为简,结合我们的教学实际,用好课标,然后是用好我们的教材。
课标主要功能是什么?就是课程的标准,全国都要达到基本的要求标准,至于你用什么样的方法去实现这个标准,老师们可以发挥创造性,教无定法。
现在的核心素养它更明确了以前的概念,像语文素养,大家一用都知道,有的时候你讲的内容包括像听、说、读、写能力或者加上文化文学修养等等,就是没有那么明确的界定。核心包括了4个方面(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这4个方面不是平列的。这次,课标把四个方面又分为3个层次,第一个文化自信,它摆在前头,挂帅式的出现,它是一个基本的发展型的素养,还有更高的,像整本本书阅读,还有综合性的(素养)、拓展性(素养),它这样分,我能够体会它的用心良苦。
一、语言文字运用这是基础的能力。
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中,把其它几方面像思维、审美、文化等等带起来,以一带三,就是说语言文字运用它是基础的,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过程中,把思维的训练,把审美的培养,把文化的自信都带起来,都融汇进来,彼此不分。
在语文课程中,学生的思维的能力的提升,审美能力的提升,还有文化传承,文化的理解,都是应该以语言的建构和运用为基础的。
二、语文核心素养几个方面,思维能力问题,可能会对我们的教学产生一个大的推动。
三、语文学习任务群——以人文主题来组织单元。
概念难以理解,不知道该怎么去落实。
听说读写是提高语文核心素养的必要手段和必由之路。不管新课标怎样变,万变不离其宗。我们不必拘泥于形式,纠结于用何种教学模式,习课堂也好,传统课堂也罢,把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抓实、做细,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来教,就错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