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起绰号·“黄金三百两”
在那个年代里,给人起绰号好像挺随意也很普遍,一般就以身上的某个特别体征来联想。最容易受伤的就是父母起的名字,大概率能成为他人起你绰号的由头,哪怕是你根本无权更改的姓。
——“绰号”发音“擦嗷”。
一旦有人说开了,便会很快传播开来。说者脱口而出、一本正经,听着习以为常、欣然接受,双方都没有任何的抵触、别扭和不适。某些不太着调的家伙还把“绰号”无限延伸,以此作为调侃、取笑你的把柄和素材,你还不得不硬着头皮爽快的应着、承受着,不憋屈才怪呢。绰号现象,无疑成了那会儿的一种交际符号、一道文化风景。
——“触”发音“促”。
——“头皮”发音“豆比”。
——“爽快”发音“桑跨”。
经历过那段光景的人们,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干活的还是读书的,如果没个叫得响、共唤之的“雅号”,只能说明你“混”得不怎么样哦。呵呵,我也有,还不止一个呢。其中和我名字搭界的是“旅长”、“将军”。为啥?不就是“碰瓷”了南泥湾大开荒的三五九旅旅长了嘛。我可是身不由己、被动中招呀,无辜、无趣着呢。唉,连最主要的姓还是音同字不同的呢,算个什么事啊!
——“大人”发音“肚宁”。
——“小孩”叫“小毛头”发音“小毛豆”、“小卵毛”发音“小瑞毛”,等等。
——“搭界”发音“呆嘎”:关联。
——当地原住民口语里,“黄”、“王”不分,都发音“王”,看来还是师出有名的嘛,晕。
我父亲呢,被同时代的当地人冠了个响亮的外号,“黄金三百两”。得名的依据可能源于父亲的姓名在当地原住民口语里的“黄金”同音吧。
——“时代”发音“私嘚”。
——“口语”发音“可女”。
我一直不是太清楚,父亲的这个名号代表了什么。后来听多了,感觉有点想法了。往好了讲,是赞赏父亲的能说会道、八面玲珑。往坏处想,估计在调侃他老人家“把活人说死、把死人说活”、吹牛皮不打草稿的油嘴滑舌、天马行空吧。当然,这些都是我私底下瞎琢磨的。
——“代表”发音“嘚表”。
——“吹牛皮”发音“刺牛比”,叫“开大新”发音“剋大新”。当地原住民还把介绍人或物、事等的过分渲染甚至不切实际的“吹牛皮”叫作“讲了花好稻好”发音“纲嘞获好稻好”。
——“大新”,也有写成“大兴”的:假冒伪劣、坑蒙拐骗。在我们家乡,口语里的“大新”或“大兴”,实在不是个好词。为此引申出的短语“大新货”或“大兴货”,就妥妥的是“假冒伪劣产品”的代称,“开大新”或“开大兴”,则是“制造假冒伪劣”、“实施坑蒙拐骗”的代名词。据说,“大新”或“大兴”,在北方是个好词,是人们争相用来给自家孩子、产品、公司、单位等做名字的。这里,我只能不厚道的“呵呵”了。
——“天马行空”叫“想着啥是啥”发音“想撒啥是啥”、“算到档是到档”发音“随到档是到档”等。
到底啥意思,至今不得而知。早些年自然不敢直接请教他本人,找抽不是。如今,自己没有顾忌了,敢当面讨教了,老爷子却“走”了,没有机会了。
——“抽”:打。
——“当面”发音“当米”,叫“贴面”发音“贴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