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Miss温
在心理咨询室里,Miss温常常听见来访者问:“我是不是有病?”
而我更愿意这样回答:“你只是太想要——太想掌控,太想成功,太想完美,太想被认同。”
这一句,往往让人沉默。
- 焦虑,是你太想掌控;
- 抑郁,是你太想成功;
- 强迫,是你太想完美;
- 社恐,是你太想被认同。
你以为自己情绪崩坏,是“玻璃心”。
可在Miss温看来,情绪从不脆弱,它只是提醒你:你,太用力了。
一、🧠 焦虑,是你太想掌控
Miss温记得有位来访者,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她的日程安排堪比项目经理:
孩子几点起床、几点喝水、几点练琴、几点必须进书房学习,全都列进了Excel表格。
她总在说:“只要我松懈一天,他们就退步。”
但在这一切背后,她却频繁地失眠、胃痛,甚至在夜深人静时偷偷掉眼泪。
她小时候曾经历父母离异,那段混乱的童年让她一度觉得“人生没有人能靠”,
于是,她长大后发誓要靠自己“控制好一切”。
焦虑,常常不是源于当下的某件事,而是来自过去失控的阴影。你想掌控一切,其实是在寻找安全感。
『 提醒 | TIPS 』
🌿 真正的安全感,并不来自对生活的完全控制,而是来自你相信自己,即使面对不可控的局面,也不会被击垮。
如果你一直活在对未来的预演和担忧中,那就永远无法安住在此刻。
二、🌧 抑郁,是你太想成功
在一次职场主题的团体咨询中,一位在大厂工作的女客户说:“我做到了所有别人眼里的‘成功’——收入高、有稳定职位、在大城市有房子,但我就是每天都提不起精神。”
她说,她从初中开始就不断设定目标:考最好的高中、读985、留学、进名企,一路高歌猛进。
可当站在山顶,她发现自己连看风景的心情都没有了。
“我像是一台只会奔跑的机器,只要停下来就会内耗。”
这是一种“成就型抑郁”,不是源于失败,而是来自对“不能失败”的恐惧。你太想成功,甚至忘了为什么要成功。
『 提醒 | TIPS 』
🎯 如果你把自我价值全部押注在“有没有成果”上,那你注定被一次打击击溃。你要知道:你是谁,比你做了什么更重要。
允许自己慢一点,不等于你放弃了,而是你终于开始尊重自己的节奏。
三、🎯 强迫,是你太想完美
一位大学生女孩因为论文迟迟交不上来而陷入自我责备。她说自己每天至少修改十几次,有时连标点符号都要纠结半小时。
她甚至因为“这句话会不会太普通”、“老师是不是觉得我没水平”这样的想法失眠好几天。
深入了解后我们发现,她小时候被反复强调:“一定要拿第一”、“做事不能出错”。
她的成长过程中,没有人鼓励过她尝试,只强调“不能失败”。
她不是懒,也不是不努力,她只是太害怕“不够好”。
『 提醒 | TIPS 』
✅ 完美主义本质上是一种对失败的焦虑。你越想完美,越不敢动手。接纳“不够好”的自己,才是治愈强迫的开始。
放下“必须一次做到最好”的执念,才能开始真正的“进步”。
四、🙈 社恐,是你太想被认同
Miss温曾接待过一位22岁的设计师实习生。 她每次开会前都提前准备发言稿,却到了现场一句话也说不出口。
她说:“我怕大家觉得我幼稚、不专业。”
甚至在私下同事邀请她吃饭时,她都会紧张一整天,最后选择“临时有事”婉拒。
“我不是不想融入,我是真的怕说错一句话,会让人讨厌我。”
她从小被家长严格要求“要听话、要有礼貌、不能惹事”,于是她学会了察言观色,也慢慢变得畏首畏尾。
社交恐惧,其实不是怕人,而是怕自己“不被喜欢”时的羞耻感。
『 提醒 | TIPS 』
🧩 你一旦敢面对“就算不被所有人喜欢,我也没关系”,那种如释重负的轻松感,才是真自由。
不是你社交能力差,而是你从来没被教会:你可以做自己,也依然值得被喜欢。
五、你若能直面自己,便能直面全世界
这些情绪,其实都不是真的“毛病”。
它们只是提醒你:你太用力了。
你太想赢,太怕输;你太渴望好评,太不敢犯错。
你总是在外面找确认:我是不是够好?
但真正的答案,藏在你是否允许自己“即使不好,也值得被爱”。
心理咨询中,Miss温常常陪伴来访者完成这样一个过程:
从“活在别人的期待里”,走向“回到自己心里的标准”。
接纳,不是妥协,而是重建。
放下,不是放弃,而是自由。
最后划重点|Miss温的温柔提醒
📌 每一次情绪过载的背后,都有一个“太想要”的执念。
📌 你可以努力,但别逼自己“永远完美”。
📌 写下你正在执着的那个“想要”,问问自己:如果我没有它,我是否还值得被接纳?
💬你在哪一句中看到了自己?欢迎留言和Miss温聊聊,也欢迎转发给那个“总是太努力”的朋友。
🌱愿你从今天起,学会温柔地活在自己的步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