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一年时间积累3年工作经验?

正所谓“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在这个每天面临变化、到处讲究效率的时代,如果说真有什么能“以快制胜”的武林秘诀,那恐怕还要属一个人的学习能力了。

当然,“快”是相对的,这个世界上没有几个绝对的天才。所谓的“快”,不过是他们比你更懂得技巧,更加善于把握事情的本质罢了。

好比之前有读者问我,是否有什么方法能让我用一年工作时间,获得他人十年的功力?

于是我反问他,你觉得一个小学一年级的小朋友和初三的小朋友赤手搏斗,他有多大的胜算?

这个答案显而易见,但也不是没有可能,关键在于你是否能“抓准要害,聚焦发力”。

换个角度说,工作亦是如此。虽然我们很难用一年时间赶超别人10年功力,但3年还是有可能的。

尤其身在职场,你会发现很多成长迅速的人,靠的并非是天赋异禀,而是他们习得了一身关于敏捷成长的“套路”。

图片发自简书App

1、构建框架,

让提问成为一种本能。

我们常说,思想开了窍,工作才好做。

高手与笨蛋只有一念之差,关键在于他开没开窍。

好比金庸笔下的郭靖,从一个大漠里的傻小子成长为绝世高手,除了诸多师父的帮助,本质要归功于他对“刻意练习”的坚持。

所谓“刻意练习”,其中有个很重要的观点,就是“天才”是由10000个小时积累而成的。

然而,单凭10000个小时就可以铸就天才吗?就如之前流行的一个段子:

一个员工向老板提加薪:“我已经拥有10年的工作经验了”,未想到遭到拒绝,老板对他说:“你究竟是有10年的经验,还是把一年的经验用了10年?”。

由此可见,时间未必堆得出天才,因为同一单位的时间,在不同人那里有不同的颗粒度。

那如何才能剔除杂质,提升时间的有效纯度呢?

首先一点,我认为是勇于提问,尤其是那些有可能接近问题本质的“傻”问题。

职场上,判断一个人是“将才”还是“匠才”,很大程度上你要看他是否具备发现问题本质的能力。

好比之前有篇梁宁老师写的文章《除了“假货”,拼多多还有什么》,通过大量分析引经据典的阐述了她对拼多多的思考。

在读到这篇文章之前,我曾多次和周围的人探讨过:拼多多凭什么能够成功?

每当探讨这一话题,我得到最多的答案通常是:

“他们靠的不就是把山寨货卖给很low的人群吗”

“还不是因为拿到了腾讯的投资”

“不就是裂变嘛,靠补贴吸引流量,早晚得挂...”

以上答案其实并不奇怪,因为认知心理学研究发现:大部分人之所以想要回答或分析问题,并不是为了找到真相,而是为了得到一个让自己满意的答案。

我们时常会不自觉地陷入理所当然的“内在视角”。

好比一个与你同一时期进入公司的人,一年时间内连升三级,当你和同事背后分析其原因时,很可能得到的结果是因为他有关系、会拍老板马屁。因为这样的答案更节省认知资源,同时会感到舒服。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回到前面,梁宁又是如何分析拼多多的成功呢?她从系统到局部出发,利用5WH产品需求分析法,连续提出了一连串问题。

①What:产品背景。回顾这3年,拼多多发展过程中有几个重要节点?

②Who:目标人群。拼多多用户是谁?商户是谁?它头2个月不靠广告积累出的1200万用户有什么特征?

③Why:核心价值。为什么已经有了淘宝、京东以及各种团购,拼多多还能跑出来?它有什么差异化竞争优势?

④Where:使用场景。用户在什么场景下触发的购买,又是在什么情况下转化、复购?

⑤When:需求节点。拼多多爆发的时机是什么,这个机会意味着哪些红利?

⑥How:如何验证。拼多多的数据如何,是否能够验证上述论点?

以上问题的答案,在文章中皆有详细阐述。

然而,我可以跟你打赌:倘若你不具备框架性的提问能力,不能带着事先设定好的问题去解读,即便阅读再多遍,你仍然无法流畅地向别人解释出:为什么拼多多能成。

因为人的思维是一个逻辑链条,只不过有的人长,有的人短。

想要具备快速的学习能力,首先要突破以自我为中心的局限,站在更系统的体和面上看局部,从复杂中抽丝剥茧地寻找问题的本质。

我们常说万物都有其“第一性原理”,好比工作中老板交待你一项任务时,不妨先多问几个问什么,而不是闷头只顾干活,因为老板布置你任务的时候总有一个最核心的诉求。

同样,要想短时间快速积累经验,首先你要发现问题解决的“窍门”。

图片发自简书App

2、学习招式,

掌握多元化的认知模型。

我们常说,“自古申请留不住,唯有套路得人心”。

在我看来,所谓的套路,其实就是方法论,是一整套关于“how”的学问。

一个人学习能力的高低快慢,除了所谓的天赋,其实关键区别于对“套路”的理解和运用。

之所以很多人对于“套路”二字嗤之以鼻,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套路无相,它既看不见也摸不着。举例子而言:

很多人认为咨询公司做的事特别务虚,他们无非是靠着马后炮似的总结在人背后指指点点,忽悠的一个个老板晕头转向。

然而,华为的任正非早在二十年前就开始重金聘用海外的咨询公司。他前前后后花了20多个亿,请来了IBM为其出谋划策。

当时很多人不看好这一举动。可最终呢,IBM为其设计了一套系统化的管理工具,通过反复打磨,最终将这家小米加步枪的企业,打造成了一个年收入数千亿的超级巨头。

得到的罗胖曾经总结果这样一个公式:一个人的成就=核心算法×大量重复动作²。大量的重复每个人都能做到,所以关键取决于核心算法,也就是方法模型。

图片发自简书App

比如说,在商业文学创作中有一个非常好用的套路,叫做SCQOR框架:

S:Situation(背景)

C:Complication(冲突)

Q:Question(疑问)

O:Obstacle(障碍 )

R:Resolution(结论)

倘若你把这个模型套入到95%的影视剧或文章中,几乎都能成立。就拿今天的这篇文章而言:

S(背景):这是一个讲究“速成”的时代

C(冲突):高手成长很快,但你却很慢

Q(疑问):是否高手掌握了什么秘诀?

O(障碍):关键我们不懂ABC三层逻辑

R(结论):最后,终于“开窍”了

事实上,有本世界畅销书《麦肯锡方法》中曾提到:善用方法论的人其实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起跳,利用前人总结出的经验和规律,能帮助我们少走弯路。

如果说,“学会提问”是一门关于如何做正确的事的艺术,那么“掌握套路”则是一门关于如何正确的做事的学问。

说到这里,我还要补充一点:套路也是有真伪之分的。尤其在这个“套路”多如牛毛的社会,“方法论”和“花架子”是有严格区分的。

好比说在我看来,真正高价值的方法论往往有3个特点:

1)规律性,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因素。

众所周知,企业用人是一件非常考验判断力的事,但阿里却设计了一种非常通用的人才盘点方法,他们把所有的员工分为四类,分别是:明星,野狗,黄牛和小白兔。

明星是指有才又有德的员工,野狗是指有才无德的员工,黄牛是能力差一点但任劳任怨的员工,小白兔是有德无才。

针对这些人,阿里每年都会有列表,充分讨论哪些该被辞退,哪些该被换岗,哪些该被降级。用这种方式,确保了整个组织不断往前走。

2)基本性,从复杂性中寻找基本共性。

记得小时候学画,老师一上来就先让我画了好几天的鸡蛋,什么时候你画像了、把线画流畅了才为止。想必这点许多学过美术的人都深有感触。

为什么一开始要画鸡蛋呢?道理很简单,不是因为老师瞧不起你,而是因为它能锻炼你的观察力,同时还能训练你的手指控制能力。

本质上,无论你将来画任何东西,都逃不过这两点。因此画鸡蛋其实是要求你掌握作画的基本共性。

3)流程性,从无序中找出节奏性。

一直以来,我认为但凡好的方法论都是从全流程的优化角度出发的。好比前面提到的5WH,实际上他是一套关于思考流程的解决方案。

换句话说,如果我今天只告诉你凡事要多问为什么,而不告诉你从哪几个维度思考,你还会觉得这有用吗?

再比如,我们都知道处理事情要遵循优先级的原则,但为什么还是有人做不到呢?因为他们无法判断什么事情重要,什么事情该优先,而“四象限法则”便从全流程的角度上多少解决了这一点。

因此,想要用一年时间赶上别人3年积累的经验,最快的方法不是蛮干、瞎干,而是要先从你所从事的领域中找到方法论。

否则,你将会像是在一片黑暗的森林中脚踩西瓜皮,滑到哪算哪儿。

图片发自简书App

3、有效重复,

靠记录不断自我迭代。

在这个数据文明的时代,每个人都应该掌握一种数据化思维。

我发现凡是那些成长迅速的人,都有一个坚持记录的习惯。这种记录未必是长篇大论,哪怕只是在备忘录上每天记录一点心得。

晚清重臣曾国藩一生成就惊人,他曾在书中写道,他坚持“每日楷书写日记,每日读史十页,每日记《茶余偶谈》一则”。他的目标是每天坚持,“必须有日日不断之功,虽行船走路,俱须带在身边...誓终身不间断也。”

简单来说,曾国藩把每天必记的事分为三类,涵盖了其一天的主要经历:

一是一天的工作和行程,比如今天参加了哪些会、讨论了什么问题;

二是读书心得,例如晚上读了哪些书、有什么心得体会;

三是闲暇聊天,如饭桌上会过哪些客人、获得了哪些灵感。

除了曾国藩外,我还曾看过沃尔玛创始人沃尔顿的自传。其中写到他有个随身携带笔记本的习惯,无论走到哪里,哪怕是到商场里巡视,都有可能随时蹲下身来记录一二。

上述的例子,其实只不过道出了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如果把一个人的认知和方法论比作核心算法,那么“坚持记录”则是建立数据库的必要前提。

正如很多人所疑问的,为什么我听了那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答案很简单,因为首先那些道理只是一些信息,相当于你未经分类和处理过的无效数据。

再举一个比较通俗的例子。相信很多人都喜欢看《奇葩说》这个节目,里面的选手唇枪舌剑,很多表述让人叹为观止,用记忆尤深来形容一定不为过。

然而,倘若时间过去一周,再给你一个同样的辩题,你是否能照葫芦画瓢的说出其中随便几个观点呢?

很显然,我们多半时候大脑都是在随机受影响,压根儿就没有刻意记录的习惯。

可是,如果同样的情况放到工作中,我们就会掉入低效重复的陷阱。

好比今天领导和你开会,提出了3个非常重要的注意事项,结果一个月后再问你,你老早就它们抛之脑后,其带来的影响可想而知。

除此之外,当我们谈到记录的习惯时,还会有人陷入另一个误区,即“无效重复”。

所谓无效的重复,其实就是建立在形式上的机械活动。

好比同样是去健身房运动,为什么有的人能在短时间内练出8块腹肌,而有的人到头来仍然是一身赘肉?

原因很简单,因为前者关注「拉伸区」,而后者只停留在「舒适区」。这就如记录本身,其实是一种对信息二次处理的内化表现,重要的不是记录本身,而是你对信息的组织分类。

所以,无论工作还是健身,其实道理都一样,我们是为了用记录来消化难题,啃得是那些难啃的骨头。

好,不妨让我再来总结一下:如何用1年时间积累别人3年的工作经验?

在我看来,方法有以下三点,供你参考:

第一,学会提问,建立系统化的视角,不断发现问题的本质;

第二,掌握方法,建立多元化的认知模型,用工具代替蛮干;

第三,习惯记录,养成二次处理信息的习惯,吾日三省吾身。

最后,我想补充一句,正所谓“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

高手的特别之处,在于他的持续性与稳定性。当我们用“敢为天下后、后发先至”来形容一个人时,多半不是说他有多么聪明取巧。

而是他早早就打下了深厚的内力,只不过如今才是他最恰当的时机。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4,444评论 6 496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1,421评论 3 389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60,036评论 0 349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7,363评论 1 288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6,460评论 6 3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0,502评论 1 29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511评论 3 412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280评论 0 270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736评论 1 307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7,014评论 2 328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190评论 1 342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848评论 5 338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531评论 3 322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159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411评论 1 268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7,067评论 2 365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078评论 2 35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