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孩子终身学习能力?这本书给出了答案

一天和长辈朋友聊到小孩教育问题。

朋友说:他们年轻时由于忙于生计,没有时间和精力管孩子的学业问题。孩子回家后自己写作业,现在他孩子工作好收入高,过得很不错。而现在年轻一代却在教育孩子方面耗费巨大财力、物力、精力。

我明白长辈的意思,他希望我不要太焦虑,但我有一个疑问:孩子学习的目的是什么?

如果学习的目的仅仅是有个好工作,为什么有些工作好收入高的朋友心中却很迷茫,没有价值感?

可见学习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一份好工作。学习的目的是不断培养自己的自主学习力,寻找自己的内在驱动力,这样才活出自己的人生,成为自律负责的人。


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力呢?

赵周老师的《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力》给出了一个解决这个问题的突破口。

  书中针对于家中有小学到初中孩子的家长,给出了具体提升孩子学科成绩的方法,及培养终身学习能力的方法,让孩子掌握主动学习力。

学习力分为四个要素:学习兴趣、思维能力、科目陪伴、习惯养成。

每个要素又分为三部分,一共是12个学习要点。

    学习兴趣包括:目标、反馈、难度。

思维能力包括:记忆力、理解力、应试力。

科目陪伴包括:陪作业、教听课、语数外。

习惯养成包括:坚毅进取、终身阅读、学习共同体。

书中不仅有针对于每个学习要点解释是什么、为什么,还给出了具体案例及父母教育孩子时共性问题解答。


  《如何培养孩子自主学习力》对我来说有三个很深的触动点。

01.父母要转变思维:父母才是培养孩子自主学习力的主要负责人,父母要想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力,首先要明白学习是怎么一回事?如何引导孩子的自主学习力?

我们都同意教育应该因材施教,因人而异。教育应该像农业,孩子是一粒种子,等待着我们培养、引导、呵护;教育不是工业,孩子更不是流水线上一模一样的待切割的零件。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兴趣、天赋、擅长各有不同。

而学校的教育由于要按教学大纲进行,要照顾到整个班级情况,无法顾及每个学生。

孩子有了兴趣和能力,有了方法和工具,才有自主学习力。这涉及到学习力的四要素的培养:孩子不是天生就有学习兴趣,学校教学中很少涉及思维训练,科目积累需要有方法的陪伴,成长习惯更是收到父母潜移默化的影响。

因此只有父母才能够帮助孩子保持学习兴趣、升级思维能力、丰富科目积累、塑造成长习惯。

或许有人会觉得选择补习班和教育机构,补习班和教育机构能够提升孩子的考试成绩,但不能代替父母去培养孩子真正卓越的、内在驱动力的学习能力。因为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父母是接触孩子最多的人,对自己的孩子更加了解。而且学习能力、思维和习惯及内在驱动力只有通过父母的言传身教,通过充满爱的亲子关系才能培养出来。

  《如何培养孩子自主学习力》里四个学习力要素每章最后,都有针对与家长提升自己能力的要素:

倾听技能让家长成为孩子最喜欢的老师;

提问能力让家长将孩子保持好奇心、逐步培养孩子深究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

信息能力让家长成为孩子问题的侦探,自己结合现有资源判断选择出适合解决自家孩子问题的答案。

反求诸己让家长在教育孩子过程中,从自己出发想办法解决问题,从而陪孩子终身成长。


02.反馈是为了促进孩子成长型思维的发育,而不是为了变着法称赞孩子。

教育孩子我偏向鼓励为主,我也知道家长对于孩子的反馈,对孩子所说的话、所做的评价都会影响孩子对自己评价:是自信还是自卑。

但这本书给了我更深的关于反馈的理解:重点不在表扬更多还是批评更多,在于要意识到我们习惯的表扬或者批评过于偏向对人的评价或者对结果的关注,而要打造孩子优秀的思维方式,必须关注过程。

罗尔•德鲁克发现了“成长型思维”和“固定型思维”。固定型思维认为人的智力、能力是固定的,不能改变;成长型思维认为人可以通过学习、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好。

如果孩子得到的反馈总是关注结果的或对人的评价,他会慢慢形成固定型思维。

如果孩子常常得到对过程的反馈,则会塑造出成长型思维。

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会深刻地影响人的一生。一个人在学习、生活、工作中每次遇到挫折、挑战、障碍,都将精力放在职责他人或者自责上;成长型思维的人相信可以通过学习和努力来改变,从来不停止改进和尝试。

原来《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第一个积极主动:就是养成成长型思维呀。


03.父母都是爱孩子的,要想让孩子体会到父母对于孩子的爱,只要我们在日常沟通中,稍微花一点力气,用上认可的技巧,就足够了。

每一次听孩子表达想法或观点时,都努力找出孩子表述中你同意的部分,先说出来。

A.意见一致,要用行动或语言表示支持。

B.意见不完全一致,先说出你同意的部分,再说不同意的部分。

C.意见相反,尽力先认可孩子的感受/认可孩子有这么想的权利,然后再表达你的意见。

这一点也给了我很深的触动,我在思考当孩子的做法我不认同时,我该清如何回应?

这里给出了具体的操作指南:

全部同意时,如何直接回复是的,会让孩子觉得是敷衍;

如果部分同意,回应我同意,但是……会让孩子觉得我否定了她的想法;

如果完全不同意,回应我不同意,则伤害了孩子幼小的心灵。

    这样做:先确认孩子的想法,用自己的话复述孩子的话,直到我们完全理解孩子的想法。

    如果完全同意,用行动和需要来表示支持。

    如果部分同意,先说出同意的部分,再说出不同意的部分。

如果完全不同意,先认可孩子的感受,认可孩子有这么想的权利,再说出自己的想法。


《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力》虽是写给家长教育孩子,但里面关于学习力要素的实际案例及工具方法,家长可以用于自己学习,例如:记忆卡片盒子、番茄钟奖励法、学习追踪进度表等,非常实用。教育孩子成长的过程,也是自我成长的过程。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