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当我想查询知识类问题时,已经习惯不自觉的打开知乎,而不是在百度;不管是PC还是移动平台,这个习惯都是统一的。
最近装上了百度知道app,简单体验后深感百度知道和知乎的差距不是一点半点。
用户体验
在移动端盛行之前,大部分产品的主要平台还是Web,app是产品的延伸。百度知道的app策划让我感觉到疑惑。在Web版的百度知道,核心功能是用户提问与用户回答,对于回答的用户还提供了达人,实名,机构等角色丰富了答题的信服力,其中最具特色的是芝麻团队答题模式:由用户组建特定专长领域的答题团队,吸引有相关知识背景的用户加入,共同答题。芝麻团队的策划精彩之处在于让有知识背景的用户可以抱团发展,在团队内实现了自我价值,也实现了团队价值,良性正向促进答题生态。
然而在app端,百度知道有一种不和谐感:百度知道app更像是一个新的app,芝麻团队的地位被削弱,芝麻团队并没有出现在app的关键地方,而是放到的“我的”下的一个入口,整个app主推“直播”,“视频”。可以理解视频直播是当前移动互联网的最流行的内容,但对于一个以问答为核心需求的app,重心不应该这样倾斜。
知乎的app并没有这样的不和谐感,知乎app在保留自身核心定位的基础上,在移动端加入了读书会,付费咨询等功能,这些功能更合适在移动场景中使用,但是知乎并没有把它们放到最重要的位置。
推动自运营的动力:质与量的选择
知乎营造了一个正向的价值观:对于每一个问题,只有敢于“较真”的回答才会被大家最大的认可。所以在问答中,足够吸引眼球的提问,以及足够较真的回答会被知乎推到最前面。敢于较真的高质量回答吸引更多用户选择知乎提问,良性循环。在这个提问回答过程中,提问者获得有意义且高质量帮助的机率更高,而认真回答者收获了专业知名度。在知乎中获得专业知名度的用户甚至会把在知乎的影响力写进个人简历作为个人优势的筹码,专业知名度高的用户会获得知乎更多的曝光,如出现在用户提问的邀请回答名单中,成为高质量用户。高质量用户甚至可以使用付费咨询等增值服务,让自己的专业影响力变现。这一切都在围绕着推动高质量问答的需求而设计。
在百度知道,选择了一条土豪才能玩得起来的价值观:对于每一个问题,回答就有奖:回答越多奖越多,回答带图有奖,回答被采纳有奖,回答文字够多有奖。在过去,回答的奖励主要是用户等级的升级以及获得积分,积分可以在商城中兑换奖品;而最近,百度知道还额外增加了红包奖励,可以提现到百度钱包或微信钱包。
在物质与金钱奖励双重刺激下,百度知道的内容运营动力十足,然而我认为,方向是错的。在这样的奖励机制下,吸引了更多为获得物质与金钱奖励而来的回答者,他们并没想好好回答问题。在使用百度知道app的1个月内,我加入3个芝麻团队,发现方向错的引导下,百度知道有许多问题:
1、芝麻社团内谈论最多的话题:
a.自己抢到多少答题积分红包(由系统以用户名义发出,大家感谢发红包者,炫耀大红包或自嘲手气不好);
b.发布自己当天社团签到排名(为了提醒其它团员要签到,因为每日签到达到要求的数量,参与签到者都可以分的额外积分);
c.抱怨官方的行为,包括:回答被莫名删除,提现被暂停,积分商城上架的好物被抢光,采纳不公等;
在芝麻社团交流中,我还学习一些百度知道的“潜规则”:
a.大多数提问者是百度搜索用户而不是百度知道用户,他们不懂百度知道玩法,仅因为搜索时百度引导他们到百度知道提问而来,这些用户大多不知道要在你给予正确答案帮助后操作采纳你的回答,因此你大概率得不到采纳的奖励积分;
b.百度知道有“网友采纳”的设置,即便提问者不采纳,“网友采纳”也可以让这个提问产生一个“最佳答案”,而“网友采纳”由其它等级高的用户,或管理员,或AI来选出,但奖励的积分远不如被提问者采纳的积分,但是可以被争取;
c.“网友采纳”的采纳率和用户等级、回答内容篇幅有关,等级越高回答篇幅越大获得“网友采纳”机率越大,而和回答是否准确靠谱没多大关系,这就造成一些尴尬情况:如果有人问“深圳在哪个省?”:
2级用户A回答“广东省”,9级用户B回答“四川省”,可能后者会被网友采纳;
2级用户A先回答“广东省”,2级用户B后回答“广东省,深圳好远啊”,可能后者会被网友采纳;
2级用户A先回答“广东省”,9级用户B复制用户A答案“广东省”,可能后者会被网友采纳;
d.不要回答很久以前的提问,百度知道偶尔会翻出一些很久前提问但一直没有被采纳的问题来“坑”回答者,这些问题即便回答了,也不会被网友采纳,更不会被提问者采纳;
e.已经有人开发出了自动答题机器人,自动回答问题。
2、为了获得“高质量”认证,很多回答来自于网络其它文章,只要中间夹带几张插图,就满足高质量认证要求,然而插图几乎和回答没关系,文字也鲜少原创。
在百度知道的回答环节,几乎动机都围绕着个人利益,回答是否正确已经不是回答者最关心的问题。
网络推广的天堂
百度作为全国第一的搜索引擎,百度知道是百度搜索的主要内容来源之一,因此百度知道也成为网络推广的重要工具,常见的方法是自问自答,如何在发广告又不会被官方删除甚至成为了某些网络推广者的商业机密。百度知道不是唯一的网络推广工具,但和其它平台相比,百度知道一定是重灾区。
由于方向不对,动机不纯,百度知道成为内容多但价值不高的问答平台,希望赚积分赚红包的人慢慢聚集到一起;相反,知乎内容数量不及百度知道,但质量却高很多,希望提升自身专业价值的人不断聚集在一起。百度知道在知识问答的老大地位,目前看依然是无法被撼动的,但是多少人会和我一样,搜索知识内容时会不自觉的跳过来自百度知道的内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