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王朝,开始的时候大多是些流寇。
抢钱,抢粮,抢娘们。
这是本能。
大概没有活路下。粮为根本。钱是身份。女人是生理需求。这三个都是最迫切的。
于是贼如蜂起,是王朝的末期。
明朝开始的时候,也是打的过打,打不过跑。
然而一旦建立了王朝。坐稳了椅子。
就像种树。奠基。培土。
从此换了模式。人挪活,树挪死。迁都,大概都是不得已。更何况是。意识到快要守不住。
然而,崇祯还是不走。不仅自己不走。他觉得,皇子们也别走。
时间过去了400年,很多人遗憾于这个决定。以为,朱三太子就是没有根基,这个折磨了康熙一辈子的梦魇,可惜了了。
可设身处地的想。能跑么?跑的了么?
京师就是一个体制的存在。崇祯可以在那里发号施令。这是体制给的力量。是血统和君权神授给的。地方大员们看着京师,是看到了其背后的体制轮序。
虽然他们也知道。朝廷没钱了。是个空壳子。可皇上在那里。大义还在。体统还在。
崇祯大概也是有这层考虑。朝廷最后的屏障就叫“世受国恩”,可以理解成“信仰”。
所以,逃,是为体制崩溃,落草的凤凰不如鸡。
崇祯大概是考虑到了这一点。勤王的急诏发了,你们都姗姗来迟,按兵不动,出了京师,还指望能指挥的动你们。
崇祯有个不好的地方,就是极其自负。人要脸,有时候就不要命了。如果是后来的弘光帝坐在那里。估计早跑了。逍遥一天是一天。
南宋之所以一度在船上。就是地上不安全。这个不安全。不仅是金国的骑兵快。还有一个是,自己的骑兵不听指挥,更吓人。所以,一切都是利益相互妥协的结果。皇上不过是个摆设。
但,崇祯不这么想。说来也怪。明朝十六帝,不亡于稀里糊涂的,却偏偏亡于兢兢业业的。
崇祯的改革是彻底的与地方上决裂了的。他不相信他的大臣。大臣们也不相信崇祯。两相猜疑,同床异梦。
崇祯不让皇子南下,还有一层考虑就是不想重蹈唐玄宗的悲剧。安史之乱袭来,玄宗的儿子在灵武继位,遥尊玄宗为太上皇,搞了二元制朝廷,可是很快,就连玄宗身边的人也看的出,他的儿子才是朝廷,玄宗的人更像退休老干部们在旅游,在崇祯看来,南京可能变成第二个灵武。儿子一旦成功,也是他的一种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