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PY:我觉得概念和真相好像总差一层。走进去了才发现不一样。
MK:概念,永远无法触及真相。真相,在真实的体证中才会呈现出来。
PY:放下概念,是不是就是为了不被表象和感觉迷惑,看到真相。
MK:概念,是画上的火炬。真相,是真实的火炬。把画当真,就没有机会去发现真的。
PY:原来概念只是画。“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就是因为看透了概念,不用概念教化人,而是用行为去启迪人?
MK:有这方面的意思。行为比语言更重要。但语言也有语言的作用。如果老子没有留下《道德经》,估计今天就没有人知道老子这个人以及他的大道智慧了。
PY:语言和行为相互辅助。
MK:嗯,是的。语言、概念是指路的道具。
2
PY:最近我读《金刚经》,又读《论语》和《道德经》。我觉得有点迷迷糊糊,想把它们三家分开,又好像分不开。我也不知道是不是变成了大杂烩。要是只读一类,又觉得缺少点什么。
MK:《论语》是儒家的经典,儒家注重现实生活,其智慧运用侧重于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道德经》是道家的经典,道家注重生命与天地宇宙的关系,道德经更多的是在讲如何修道——发现和妙用生命本源内在的大道;《金刚经》是佛家的经典,佛家更侧重于对红尘世间的超越,其智慧主要侧重于实现生命的彻底解脱和自由。曾有人这样总结过,儒家关注人与人的关系,道家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佛家关注人与自己的关系。从某种角度来说,是有道理的。三家的相同点,都是内求而外达,内求是根本。
PY:我发现三家我都喜欢。缺一不可。却了一样,好像就少了点什么,补不上哪方面的营养。我这样,是不是就成大杂烩了。
MK:不会的。
PY:读《金刚经》以后,我就发现破除执着更深一层了。
MK:雪漠老师在《雪漠智慧课程》一书中是这样构建修行体系的:儒家是基础,道家是升华,佛家是超越,有点像小学、中学、大学。
PY:读儒家书以后,又舍不下《道德经》。好像道更有味。那我应该从小学开始。
MK:可以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重点,您自己合理安排就可以。
PY:明白了,《金刚经》我只是先播一颗种子在心里,渲染心灵。它不是这个阶段的重点。《道德经》辅助学习。儒家四书才是这个阶段的重点。
3
PY:老师,最近又迷了,状态持续好几天了,还没找到出路。对诸事无趣,看书也无味,写什么也都无味。就好像看戏看完了,很没意思。明白了吗,好像又不明白。不明白又不想去明白。如果之前我是处于一种狂热状态,现在就好像突然降温了。混混沌沌,索然无味。又好像我之前在入戏,现在戏演过了,知道是那样的了。看戏又觉得没意思。
MK:修行,都会经历这个阶段的。这时您可以多看一些传记。
PY:我好像想更深入去找一种什么东西,又进入不了。
MK:有的时候需要稍微沉淀一下,然后再继续深入。您现在需要的是力量,一种能够深入激发自己的力量。看《阿纳丝塔夏》,也可以。
PY:看了,但是感觉没以前的热忱。整个人处于瘫痪状态。静坐很久。昏昏沉沉。又讨厌读书。
MK:我发一些故事给您(《释迦牟尼生命历险记》《济颠大师醉菩提全传》),读这些故事,您不用特别去思考什么,只要用心去读就好。
PY:老师,有些东西明白了,是不是也很无趣。我发现以前有纠结,痛苦,总想去弄明白。现在有些明白了,好像就处于孤立状态。我对身边一切热闹不再感兴趣,看别人说话,也不再想参与。而且好像有些剧情,我看明白了,知道是那么个过程。便不想去探究。
MK:孔子肯定比我们更明白,但他一次次碰壁,为什么却一次次不放弃呢?
PY:他想教化,影响世人。志向不变。
MK:其实很简单,他只是希望让这个世界更美好一些。让每个人的心里,爱多一些,光明多一些,快乐多一些。但,将这件事作为一生的志向而无怨无悔,却非常不容易。
PY:孔子也说,他再也不想说话了,因为无用。但后来他还是又说了。他情绪过了。
MK:嗯,他战胜了自己的情绪。如果一个人的心量太小,目光一直局限于自己的生活和感受,就很难坚持下去,很快就会失望、失落。
PY:我这段时间过了,情绪可能又恢复了。又会生长点新的事物出来。没过十天半个月就要迷一次。
MK:这也是成长的过程,给自己成长的时间。
PY:每次有迷,就有悟。
MK:您的进步已经很快了。
PY:这次持续时间比较长,情况比较特殊。以前没遇到过。
MK:进步得越快,越需要时间消化、沉淀。
PY:我看到一些东西冒出来,但是又觉得不够。总之迷迷糊糊。我再观察几天。看看还能再发酵出什么来。
MK:好的(微笑)
PY:我之前思考太多。现在再也不想思考。让心自己去探路。
MK:嗯,等待心自己去做出调整,也是可以的。
PY:今日和老师谈心,觉得很放松。之前都是紧张,有压力,像小学生举手问问题一样。现在没有问题,也许心正好开始慢慢放松了。
MK:不用紧张,尽量放松就好。
PY:谢谢老师。
MK:不客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