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这件事上,我们经常对孩子说“你不要……”句式,却很少说“你要……”“如何做才能……”。这可能是因为,我们自身接收到最多的,也是来自父母、教育专家们的“你不要……”。
《正面管教》之谓正面,在于教我们用正面的温柔而坚定的信念教养孩子,也在于作者正面讲述教育的细节和执行,一步一步教我们要做什么,怎么做才能既不娇纵也不严厉。
"温柔"的重要性在于表达我们对孩子的尊重,“坚定”的重要性,则在于尊重我们自己,尊重情形的需要。温柔而坚定是正面管教的根本所在。而贯穿整个教养过程的则是对孩子无条件的爱,带给孩子归属感和价值感。
假设孩子和你顶嘴,“温柔而坚定”的一种处理方式是你走开,到另一间屋里去。你虽然不能迫使别人以尊敬的态度对待你,但你可以以尊重的态度对待自己。等大家情绪平复了,你可以再找孩子谈一谈:“宝贝儿,很遗憾你生这么大气。我尊重你的感受,但不能接受你刚才的做法。今后,每当你不尊重我时,我都会暂时走开一下。我爱你,愿意和你在一起,因此当你觉得能够尊重我时,就来告诉我,我会很乐意和你一起找出处理你怒气的其他方法。”
记住,生气的当下,是最不适合解决问题的时候。在处理一个问题之前,先让自己冷静下来,直到能够用理性大脑来思考时再解决问题才有意义,这也是我们应该教给孩子的一项重要技能。
人们的行为是有目的的,包括孩子。但是,他们对此并没有清醒的意识,孩子觉察能力很强,但解释能力却很差。所以,他们认定的达成目的方式可能也是错误的。
2岁的阿黛尔,在妈妈生下弟弟后,发觉妈妈给了小宝宝很多关注。她将此解释为,因为小宝宝不会照顾自己,所以吸引了妈妈更多关注,妈妈爱小宝宝胜过爱她。她错误地认为,当自己也表现得像个小宝宝,爱哭,需要奶瓶,尿裤子,妈妈就会像关注小宝宝一样地爱自己。结果自然适得其反,妈妈对此沮丧、厌烦,而非充满爱意。阿黛尔的解释并非事实,但她的看法比事实更重要,因为她的行为将取决于她所相信的事实。
孩子的不当行为,建立对怎样达到归属感和价值感的错误想法之上,孩子的首要目的就是追求归属感和价值感。
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是在试图告诉我们:“我感受不到归属感或自我价值,而且我对如何得到它们抱有错误的想法。”孩子行为令人讨厌时,其实就在向你传递一个密码,希望你能破译它的真正含义。
培养孩子社会责任感非常重要。一些孩子认为自己需要别人特别地照顾,理应享受特别地服侍,这种不良心态就是因为父母做得太多,剥夺了孩子发展对自己能力自信的机会。
我们从小得到的教育是要为犯错误而羞愧。可是,除非不进行任何尝试,否则错误绝不可能100%避免。大人首先需要改变自己对犯错误的负面观念,错误其实是学习的好机会。孩子的绝大部分错误,是因为我们没有花时间训练、鼓励他们,而错误给了我们弥补改正的机会。
运用3R方法矫正自己曾经在孩子身上犯下的错误。
①承认(Recognize)——“我犯了一个错误!”
②和好(Reconcile)——“我向你道歉。”
③解决(Resolve)——“让我们一起来解决问题。”
当我们把犯错看成是一个学习机会而不是什么坏事时,为自己的错误承担责任就变得容易多了。否则,我们将倾向于认为自己无能,会为自己辩解、推托。
1、表达出对孩子感受的理解。一定要向孩子核实你的理解。
2、表达出对孩子的同情,但不能宽恕。同情并不表示认同或宽恕,只是理解,最好告诉他你也有类似经历。
3、告诉孩子你的感受。
4、让孩子关注于解决问题。
友善、关心和尊重是以上过程的根本。当孩子觉得被理解了,就更愿意听取你的观点,并努力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能为孩子做的最有益的事,就是教会孩子学会自我评价,而不是让他们依赖于别人的赞扬或观点获得自尊。否则,孩子可能会变成“讨好者”。
关注于解决问题
传统的管教方式关注的是教给孩子不要做什么,正面管教关注的是教给孩子要做什么。思路从关注惩罚转向关注解决问题。
关注解决问题的主旨是:问题是什么以及其解决的办法是什么?对此,有关注于解决问题的3R1H原则,和逻辑后果的4R非常相似,只多了一项H。
1、相关(Related)
2、尊重(Respectful)
3、合理(Reasonable)
4、有帮助(Helpful)
在一次班会上,老师让大家头脑风暴,对两名因为没听到铃声迟到的同学讨论逻辑后果。下面是孩子们列出来的清单:
1、让他们把名字写在黑板上。
2、让他俩放学后留下,时长等于迟到时间。
3、从课间休息中扣除相应时间。
4、取消他俩明天的课间休息。
5、向他们吼叫。
然后,老师让大家忘掉逻辑后果,为有助于同学准时回来教室的解决方案做一次头脑风暴。下面是他们列出的清单:
1、大家一起喊:“打铃啦!”
2、迟到的同学可以在靠近电铃的地方玩。
3、迟到的同学注意别人什么时候回教室。
4、把电铃调得更响一些。
5、迟到的同学选一个好朋友,提醒他该回教室了。
6、打铃的时候,大家拍他们肩膀来提醒。
两个清单之间的差别是非常大的。前一个看上去像惩罚,它关注的是过去,后一个更像解决问题的方案,关注的是两个学生在将来如何做得更好。其焦点在于把错误当做学习的机会。其实,只要给孩子机会,孩子们常常比大人更善于解决问题。
我们往往对孩子有着诸多评判、期望、指责、失望、愤怒。但事实上,爱和快乐才是我们管教孩子的全部目的,向他们表达无条件的爱,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把错误当成学习的机会,寻找积极的方面,和善而坚定地对孩子说“不”,帮助他们找到真正的“是”,是我们为人父母、师长可以、更应该采用的正确教养方式。
爱孩子,爱自己,洞见缺憾,寻求第三选择,就是美好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