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分解反应教学反思

复分解反应属于初中阶段需要掌握的最后一个基本反应类型。在新课标中更加强调通过实验探究和微观探析来理解复分解反应的实质,引导学生去梳理反应规律,用微观粒子模型去解释反应发生的根本原因。


今天对于本道题的第一次回答正确率仅有61%,主要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

首先,概念理解不清晰。复分解反应的定义是在溶液中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新的化合物的反应。第一次投票有33%的人错选B,说明部分学生没有从微观离子的解离和交换的角度建立复分解反应的概念。

其次,知识点混淆。在二次投票后随机挑人的时候发现,第一次错选B的同学也有个别是通过物质的分类角度来判断,对于金属氧化物与酸能够发生复分解反应,想当然认为非金属氧化物与碱发生的反应也是复分解反应。没有清晰区分不同反应类型的本质特征。

最后,缺乏深入思考。从第一次投票情况看,部分学生没有深入分析每个选项的反应实质,只是表面判断,导致错选。第二次投票仍有18%的人错选B,说明这些学生没有对第一次的错误进行有效反思和理解。

因此对于下一阶段的“酸碱盐综合应用”专题学习应该注重一下几点:

第一,通过建立离子的观点去强化基础概念。从复分解反应的实质出发,利用动画、图片等微观模型展示复分解反应中离子的交换过程。确保学生通过更直观的模型演示,对复分解反应的基本概念、实质有透彻理解,便于学生建立知识联系。

第二,将复分解反应与其他基本反应类型从微观粒子的角度进行对比。比如对比置换反应中单质作为反应物参与到反应过程中来,单质与金属阳离子之间存在电子的转移,而不是离子的交换,加深对复分解反应离子变化本质的认识。

第三,创设真实情境,结合生活当中应用复分解反应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实用性,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

第四,通过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引导学生进行“实验—现象—分析—评价—建模”的探究式深度学习,自主地构建“酸碱盐综合反应”的认知模型。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