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以后,今年以前。
我基本处于一种闭关期,高考失落,不愿交际,以各种理由推掉绝大部分的约请,把自己宅起来,在有限的空间内活动,只做有用的事,严重结果导向,并用榜样的话告诫自己:“命运让我蛰伏,我就蛰伏,回到洞里,把功练成。”
功尚未练成,却发现人生的轨迹,已越活越窄。
于是,2016年里一条很关键的计划就是:
走出去,增加出席率。
首先决定去参加刚刚发现的一个文化沙龙组织:秦汉学宫,这周五的专场是哲学漫谈,纠结了半个下午,最终决定去看看,内心竟然有种闹革命的忐忑。
在商业圈子浸淫太久,每天关注的都是潜客,销量,库存,毛利等这些冷冰冰的数字,计较每一个方案、每一次媒体的可行性与投入产出比。觉得消费者们理性到了极点,为了几百元钱都可能翻脸退订单,我也就本能的认为,所有的人都是这样的,功利的,理性的,务实的。
沙龙的发起者是文联李主席和辛记馍香老板,一个是文化积淀深厚,出口成章的儒雅文将,一个是沉稳脱俗,爱智求真的中年倜傥。
二楼的奇葩厅是专为每周五的沙龙活动准备的,白天也并不营业。今天来分享的是滨州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学术带头人王国平教授。
这是我真正看到一群人,走到一起,不为金钱,不为利益,纯粹为了内心想做这样一件有益的事。
王教授大概讲了哲学的入门。哲学是一件极难讲清楚的学问,王教授用非常家常的语言和表现手法,使整个演讲深入浅出,如细雨温润入心田。想起一句话:修行在红尘。一个哲学大家在跟你谈哲学的时候,他不会使用哲学术语,就如同我们平时说的佛说家常事,相反整天跟你谈佛法的,未必就是开悟之人。
现场有一个本科学哲学的北师大女孩,但是考研的时候却换了专业,因为学了四年哲学,她仍然不知道哲学是什么,没有统一既定的权威性的参考,她觉得哲学离实际生活太远了。我特别有共鸣,在我像她这么大的时候,我也对哲学不感兴趣,因为涉世不深,但是,来到社会上经历很多之后,就会对哲学有需求了,哲学看起来离实际生活很远,但是它却最接近生活的本质。本质是抽象的,但却是无处不在的。我觉得去了解哲学,并不是为了功成名就,而是为了活得不那么稀里糊涂。对一些事情,可以直击本质,而不必像少数人那样去抱怨,去走极端,因为你知道这件事存在的因果与意义,你看到了它运行背后的本质。看的更深一层,更透一些。这种欣然,不是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与金钱能给予的。
走出自己的舒适圈,你会发现,自己的无知,然后,放下自己在专业内的骄傲,回到婴儿状态,去吸允,去渴望成长。
管它呢,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啊。
希望沙龙越办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