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拐点第二集是汉匈之战。
汉匈之战源自汉高祖白登山之围。先介绍了匈奴的冒顿单于:起初只能叫他冒顿王子吧,因父亲宠爱后母,爱屋及乌,想要改立后母之子为太子,就把冒顿王子派遣到敌对的国家作人质,前脚刚走,后脚他的父亲就发动了对敌对国家的战争,想要借刀杀人,除掉这个儿子,奈何这个儿子武艺高强,上天垂怜,逃回了匈奴,他父亲就给他了一支上万人的军队,冒顿王子心里暗暗发誓要夺回属于他的一切,他训练了一支完全听命于他的铁血骑兵,后来他抓住了一个机会,弑父并且平定了国内,终登单于宝座。所以这个昌顿非普通人,而是有有野心,骁勇,善战的匈奴首领。
白登山之围共围了刘邦七天七夜,如何解围的有很多种说法。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刘邦侥幸逃脱,自此以后谈匈色变。后面汉朝就以和亲的方式与匈奴保持表面和平。这个传统一直延续到汉文帝,汉景帝。众所周知,文景之治让西汉国力顽强,人民富庶,百姓得到休养生息。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到了汉武帝刘彻继位。有了文景之治的铺垫,此时的西汉国力已经空前强盛,而刘彻继位年纪尚轻,血气方刚。又加上有太皇太后,皇太后等家长的管束,汉武帝急需做点什么来证明自己,汉武帝在年幼的时候就亲眼目睹了他的亲姐姐去和亲,和亲之路一去不复返,从此天人永隔。汉武帝憋不住这股窝囊气,决心搬掉匈奴这块大石头。
朝臣们分求和,求战两派。当年轻气盛的汉武帝把这个棘手的问题扔在殿堂上,一石激起千层浪,激起了朝臣们的激烈讨论和争辩。主和派提出几个问题,首先匈奴居无定所,无法找到,第二个,即使找到了,他们以逸代劳,我们也打不过。以王恢为首的主战派提出可以主动设计引诱匈奴出来,然后聚歼之。汉武帝采纳了王的建议,地点设在山西的马邑,最终功亏一篑,举全国之力诱击击奴,结果无功而返,最终王恢只能上吊自杀。
至此,汉朝和匈奴的表面和平被打破了,匈奴四处扰境,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面对匈奴的肆意妄为,汉武帝决心一定要给他们迎头痛击。又一次举行了军事会议,这次年轻的卫青主动请战,汉武帝就封卫青为大将军出击匈奴,卫青是私生子和马奴出身,在他的内心深处有一种强烈的想要证明自己的一种政治愿望。卫青胆大心细,率1万兵马直捣匈奴王庭,斩获敌首数千,卫青大捷!捷报传来举国振奋,汉武帝之心甚慰,这次大捷给了汉武帝继续攻击匈奴的一种强烈的自信。
之后有卫青的七战七胜,还有冠军侯霍去病的四战四胜。霍去病更是封狼居胥,一直打到了漠河,引得匈奴谈霍色变,无奈之下,匈奴只能北迁,匈奴后来也分裂为南匈奴和北匈奴,东汉汉和帝的时候,南匈奴请求东汉出兵去攻打北匈奴。最后消灭北匈奴,此为后话。
卫青和霍去病的进攻匈奴的战术是有些区别的。这两个是老天给西汉的两个战神。卫青对付匈奴是建立在原有兵法的基础上,结合匈奴的特点加以改进。而霍完全是不拘章法,以匈奴的打法来对付匈奴,行军布阵可谓大胆创新。
汉武帝前期对匈奴的作战应该是取得了胜利,等到两位战神相继归天以后,汉武帝继续穷兵黩武,发动对匈奴的数次作战,有胜有负。
汉匈之战的胜利是以汉朝好几年的财政赤字,大量青壮年死亡,大量土地荒芜为代价的!继续执行和亲的政策或送点钱财珍宝,固然不能扬我军威,国威,但可能对国家财政和老百姓来说可能是福音。举全国之力痛击匈奴,是可以仰大汉国威,但对刚刚繁荣兴盛的西汉经济的打击也是不容小觑的。
历史没有如果!哪种选择可能更适合西汉的发展,能更好的延续大汉的国祚,这本身就是一个玄想和谜题!
任何事情都有它的两面性。汉武帝取胜了,但同时也为他晚年的人生悲剧埋下了祸根。因为父子两人后期对匈作战的策略的不同看法让让这对天家父子渐行渐远。直至被江充利用,误解太子刘据谋逆,导致妻死子亡。孰为成功,孰为失败?
汉匈作战他是成功的,可是在自己家庭教育,他是失败者!贵为天子,尚且不可能万事如意,更何况是黎明百姓呢,想到这里,我的心也释然了!
围绕汉武帝的汉匈作战,还有李陵,司马迁等一些历史人物的故事,总而言之,成也汉武帝,败也汉武帝!
汉武帝独崇儒说,压制其他学说,可以说是他对儒家学说的巨大贡献,但不知为什么观影到此,我却觉得,无论佛家,法家,道家,儒家,无论他的学说有多么的高深,也不过是别有用心的君王用来统治百姓的思想武器和工具罢了!
所以读书人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不管对哪个学说知识都应该审慎的学习,思辨的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