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总有一类人觉得自己不自律,生活一塌糊涂,想自律也自律不起来,偶尔看到类似“你的不自律正在毁掉你”,“高级的人生是自律的人生”,“极度自律的人生是开挂的人生”等等这种形式的鸡汤文,觉得不自律就是颓废,就是堕落,然后拼命逼着自己自律,但一旦坚持不了,就会受到极大的打击,掉入巨大的落差感中,反而使自己更加焦虑,影响生活与工作。
这是很严重的认知误差,说白了,就是没搞懂自律是什么。
自律指在没有人现场监督的情况下,通过自己要求自己,变,被动为主动,自觉地遵循法度,拿它来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指不受外界约束和情感支配,据自己善良意志按自己颁布的道德规律而行事的道德原则。
以上摘抄自百度百科原文,很清楚的一点,不受外界影响,根据自己的善良意志按自己的要求行事,所以我更认为自律是“一个人热爱并且持续投入做一件事情”的一个自然的结果,而不是做事情的目的。
很多人都把“自律”本身当成了目的——“我希望自己能自律”,这就本末倒置了。当“自律”成为一种目标时,我们反而很难实现自律。
当我们“希望自己能自律”时,我们是希望自己的思想能够控制自己的身体,这就好像一个骑象人试图控制一头大象(详见《象与骑象人》),思想只能顺应身体,一味地试图控制只能遭致身体更大的反抗,比如严重的拖延、抑郁、失眠、暴饮暴食。
自律往往和一个人的自我价值感密切相关,比如“希望自己自律地学习”是为了获得好成绩,获得别人的赞美;“希望自己自律地健身”是为了获得好身材,在朋友圈里秀马甲线。往往,一个人越是要求自律,就越是渴望其个人价值被他人所承认,而这恰恰是自卑的表现——我只有成绩好、身材好才可能会被承认,没有了这些,那个本来的我,是没有价值的。
“自律”是相对于“他律”的,这两个概念最初产生于发展心理学。“他律”是指孩子的行为准则以及价值观主要遵从于父母的标准,即“我做的好不好、对不对,由父母说了算”;而随着孩子渐渐长大,有了更多的自主感,开始出现“自律”的意识,形成了一套属于自己的行为处事的标准和价值观,即“我做的好不好、对不对,主要由我说了算”。而当我们看到别人都在说“只有自律才是好的,你应该自律”,于是也认为自己应该自律时,我们恰恰正在被“他律”。
接着第5点,一个更“自律”的想法可能是:我即便不自律,也没什么不好。
我身边有两类比较快乐的人,一类人对自己从事的工作很有热情,自发地愿意投入更多地时间精力去探索和学习;另一类人,每天懒懒散散,似乎没什么成就,但生活得悠哉闲适自由自在——这两类人,都不在乎自己是否“自律”。
我身边有一类痛苦的人,把自律当成目标,把懒惰当成敌人,把休息当成罪恶,期待“磨练出”更强大的意志力来对抗自己的身体,殊不知,身体的能量全部被消耗在了这种对抗和冲突之中,再没有精力去投入兴趣和热情,结果便是——越是强求自律,越是一事无成。
期待自律,根本上是源于对现实和自我的不满——我不喜欢现在的自己。这样的想法背后,往往伴随着很多让人心疼和心酸的成长经历。
想要“自律”起来,可以先试着从“不要求自律”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