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诚〈孟子〉学习笔记23梁惠王章句下7-2》
今天是丙申年乙未月庚申日,七月初四,2016年8月6日星期六。里约奥运开幕。
【王曰:"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曰:"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
孟子指出世臣、亲臣对国家的作用,指出齐宣王亲臣既无,世臣凋落的现象,隐含着政权危机。
齐宣王认为这是因为那些离开的都是不才之人,就寻那头痛医头 脚痛医脚的药方了,他问孟子:"我怎样去识别那些缺乏才能的人,而不用他们呢?"
孟子不究细节末技,直接把小问拎到战略层面,"国君进贤,如不得已",什么意思呢?意思是说,首要地,这不是外面的人才问题,而是国君的态度问题。战略亦是态度,态度即是战略。这两句翻译过来就是:如果国君选拔人才,搞得好像最终迫不得已而用之的样子,如不得已本质是什么态度引发的状况呢?如忽然不精心意。那么,结果就要把卑贱者提拔在尊贵者之上,把疏远者提拔在亲近者之上,对这样的后果能不戒慎恐惧吗?
忽然不精心意。《荀子·正名》上说:"故愚者之言,芴然而粗。"芴然就是忽然,粗就是不精心意。这个精字,也是静字。只有静其心意,才能做到详审。
人才流失最主要原因是与上司沟通出现问题。毛病不是出在人才这端的单方面,而是出在互动关系过程。如果将结论归结为:那个人不胜任工作。下这个结论的人认为问题已经找到了,解决办法也就出来了:识别那些不才的人,而不用他。从而将真问题掩盖起来。下这个结论的人认识不到自己也是问题的一部分,则他不会反躬自省,调整改善,则将带病进入下一个同一反复的轮回之中。轮回几次也就离国破身亡很近了。
【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
孟子说,人才这件事情上,国君须亲力亲为,不能交办出去;人才这件事上,国君须自定主张,不能交由众议。人才不是设备采购,标准是外在的标准而且是统一的标准,人不同于设备。领导人,归根结底做好三件事:修身、识人、用人。
孟子说,左右亲近之人都说某人好,不可轻信;众位大夫都说某人好,也不可轻信;全国上下都说某人好,那就亲自去了解他,实信其有贤才,再任用他。相反也是一样。最后的主心骨,得是自已的。而自己呢,不能是忽然不精心意的愚者!
【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故曰国人杀之也。"】
这节讲的是用刑问题,看似跳跃,实则紧密,因为孟子谈的不是一件具体的事,而是国君与国运的战略议题。人才问题和用刑问题,属于两个类型,适用的原则是一致的,而这两样事,都是领导力的考验领域,都与有无资格成就"千秋大业"、"百年企业",能不能基业长青有着直接的关联。
坐上一个领导位置,可以追求个人风格,但是,作为领导人,不是领导私人的事儿。孟子讲天命天讨,我们常说天人合一,让你当领导,不是让你代表天,而是让敬天,存有一份戒慎恐惧的敬畏,把得意的淤泥锹出去,把唯我独尊的骄傲锹出去。你只能代表你自己,除了你自己,你代表谁都是扯淡。望天生敬,低头思命。什么命呢?使命。
这就是曾国藩修身十二法中第二条所讲的"正位凝命,如鼎之镇",使命这东西始终不能动,不能移,不能丢开不管,跟自已的命绑在一起,不随利害而改,不因得失而变。
【"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
有了这样的使命意识,然后才能胜任领导人民的职位。
使命不是专业。我相信,没有一门是专门学习当"为民父母"的专业,如果有,该有多么矫揉造作扭捏难看啊!
那么,使命是什么呢?使命是素质,是作为一个具有高度责任感的君子所有的好心肠、好愿望、好习惯、好修养,他对自己的最高期许,就是以这样一种方式成就他的一生。
【学习参考书目】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著
《张居正讲解<孟子>》张居正著
《读四书大全说》王夫之著
《孟子正义》焦循著
《孟子译注》杨伯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