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联网+”下班会互动中反思自己
——来自《让我们一起阅读吧!》班会的互动思考
一直以来队课上了不少,大多出去比赛也都是队课为多,班会怎么上,一直是我自己很想突破的。这一次的班会主题主要是考虑立足本次会议的主题“学习型”,同时也基于本次班级寒假重建中的亲师共读一本书《你好,寒假!》。我的设想是通过学生来触动家长、通过家长的表达来融洽家庭学习氛围,同时希望杨志平主编的专业引领来进一步让更多的家长参与专业的阅读。
基于这样的理解,我的班会主要呈现了:
一、寒假阅读数据的呈现
二、孩子对家长专业阅读的看法
三、家长专业阅读的故事分享
四、阅读中的成长
1.孩子看到的
2.家长看到的
3.老师看到的
五、杨主编的建议
当然我非常清楚的知道,这样的家长、孩子乃至专业人士参与的班会少之甚少,但我想进行这样的尝试,同时,在互联网下,又进行了一个线上的互动,在现场由于时间关系,并没有同步进行解答,但看到了现场93位老师的分享与建议,实在是非常感动,下面我将选择本次互动中关于班会的问题进行相关的阐述:
王老师:很精彩,建议,形式可以多元化。
(确实如此,毕竟我们的孩子还是小学生,丰富多样化的形式更适合我们的学生年龄特点)
李老师:感谢程露老师呈现的这节主题班会,八班的亲师阅读,亲子阅读做得非常棒,五万多字的家长阅读心得令人震撼。那位家长说得好“做父亲需要终身学习”。家长有这个认识,克服重重困难坚持阅读,我想一方面源于“你好,寒假”这个活动,另一方面源于程老师自己的阅读示范。个人想法:在展示老师、家长的阅读历程和收获的同时,我们更想看看孩子自己说的真实的读书感受,毕竟这一活动的主体依然是学生。
王老师:这次班会的主体是谁?
(关于此次班会的主体,我想学生是主体、家长也是主体,孩子的阅读研究一直是实验小学的重点课题,班级本身也有了非常浓厚的阅读氛围,但家长呢?缺少专业的阅读的家长有时会不理解我们的工作,或者说家长们并不知道我们的研究教育价值何在?本次班会主要想通过孩子的反馈、建议,种子家长的分享来促进所有家长的深度阅读)
林爸:碎片化阅读时代、需要我们能阅读专业纸质书籍、静下心来学习提高自己
(我非常赞同林爸的观点,我们需要静下心来阅读,更需要有品质的阅读)
胡老师:原先一直是阅读打卡,仅仅是监督孩子阅读。但亲子共读是一种亲子之间互相影响,互相监督共同成长的读书模式。让我又长见识了。
(特别感谢苏老师的鼓励!)
储老师:家长要读哪些书?
(我觉得家长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师,他们需要更专业的阅读,网络快餐式的阅读可以,但那不能成为我们阅读的主要载体,昨天刚听见有人跟我说:“程老师,您班里的家长真的不一样。”其实,我一定有阅读经典的作用在。我想我读什么,就可以推荐家长读什么,读成什么样,怎样读,我们可以更多的共学。)
苏老师:阅读的共读,如何让更多的家长积极参与并坚持,感觉有点难。因为家长不坚持,不督促,孩子的阅读也很难坚持下去。希望专家能多指导。
(其实老师要坚持阅读也是不容易的,这需要自律与自省,我一直相信榜样的力量,我一直相信“志同道合”,我们不勉强任何参与,但我们可以唤醒,可以邀请)
何老师:阅读重要性不容置疑,关键在于天天坚持,我是能陪孩子做作业,玩和阅读,以后我也要和孩子一起读。
朱老师:现在的我们都在忙于工作,忙于生活,下班后也很少陪孩子一起看书,以后应该每天抽出一点时间陪他看书,学习,玩游戏!
(非常赞同两位老师的观点)
陆老师:在亲子阅读中参与爸爸的参与度低,对于这一现象是怎么思考的?这一活动对教育学生的价值体现如何评估?
(这确实是一个问题,在我们班级中本次寒假阅读,参与的爸爸仅三位。当然这不只是在阅读中,在家校的合作中,爸爸几乎都是隐形的,中国教育爸爸缺位的现象真的非常严重,这是与历史与国情与社会伦理都是有关系的,我们努力地让爸爸参与其中,当然这也是我一直在思考及努力的方向。
关于活动对学生的价值体现,家长的专业阅读会促进什么?对孩子是不是无效的,我相信一定不是,我们老师在引领孩子的同时,不能忘记把家长拉进我们的同一阵营中。)
王老师:对于“让我们一起阅读吧”班会课题,我好奇的是:1“我们”是指谁?2“一起”的内涵是什么?3“阅读”什么?怎么阅读?4“一起阅读”会发生什么?
(“我们”指的是家长、老师及孩子。“一起”的内涵是同一时空,同一内容的阅读。老师与家长“阅读”同样的书,老师、家长、孩子一起“阅读”同样的书。分享式的阅读,互相促进式的阅读。在这个寒假,家长的阅读给了我太多的感动,无论是时间上的坚持,还是表达上的坚持,我一直相信无论你是否表达,阅读一定会改变一个人,一群人。)
方老师:各位老师分享的经验,能否提供一些具体资料在网络上,供大家学习。另外,希望让学生家长和学生也有机会提供并分享自己的苦恼,想法,甚至是探讨。#并让这种关爱孩子的研讨会,形成一个社群,供大家,长期地,更深入地持续下去,而不是拍些照片、视频。另外,更重要的是,这是孩子们的世界。希望能用平视或者仰视的视角,多多看到孩子们的真实想法,而不是我们俯视的视角……
(感谢您的建议,这也是我们育人的关键所在。)
费老师:想了解:孩子们的阅读材料是自己选择的,还是老师家长推荐的?如何评判孩子阅读课一本书,或者如何评价阅读的成效?
(孩子的阅读是老师推荐、互相推荐、自主推荐形成的,班级中每个学期会共读两本书,其他阅读书目自选,共读的书目会经过“看标题猜内容——看封面想内容——读内容说感受——再读分享精彩片段——读后交流会”等形式开展阅读的分享。)
当然还有许多老师对班会给出了赞赏与鼓励,真的特别感谢李冬梅老师对于班会的肯定:
这次武义之行,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程露老师的班会课,原来班会课还可以这样上!不仅有老师学生,还有家长和专家,多方多角度的交流对话形式新颖,家长们听到了孩子发自内心的声音:家长通过学习,懂得了尊重孩子,高质量的陪伴应该是共学互学。
何明涛老师的话语掷地有声:浙江武义的程露老师坚持“亲师共读”,每天阅读打卡,写下阅读批注和数篇读书心得与家长分享,带动班级家长阅读者从1位变成19位,这是“一棵树推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摇动另一朵云”的力量……
我非常清楚,这是一次尝试,还有非常多值得思考与探讨的问题,基于自己的班情,基于自己的家长,我这样的推进仅是我的研究的一步,在过程中,我们需要更多的反思,更多的专业指导!
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