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有人说,我们努力了那么久,不过就是过上了普通人的生活。
我想,说这句话的人,怎么说至少算是个努力的人,至于为何会生出这样丧丧的言论,一定是有着内心的挣扎的。要么是对生活千篇一律的厌倦,要么是对现状疲于奔命的迷茫。
很多时候,是周围的环境,给我们营造了一种急追猛赶的紧迫感,仿佛一点点的松懈都会让我们满盘皆输。
可是静下来想想你真的知道什么是普通人的生活吗?普通的生活远没有那般云淡风轻,甚至有些时候是锥心的。
傍晚下班的时候,我在地铁上车厢内亲眼看到一个女拾荒者,她喝着别人丢弃的饮料瓶里的剩饮料,然后又把饮料瓶踩碎,麻利地放在麻袋里。地铁里的人越涌越多,她蜷缩在靠后的角落里,头低着,拿手挡着脸。
后来等公交车的时候,有的阿姨背着麻袋装的东西,探亲或是看病,宁愿在公交站等一个小时的公交车,不舍得打车。即使路边有很多开小车的司机,一遍又一遍喊:走吧走吧我可以送。
我打上车摇上车窗的时候,她还蹲在寒风瑟瑟的风中,那个失望无助的表情我忘不掉。
我飞快地移开了视线,回家的路上,风很大,天气很冷。我裹紧了身子,还是情绪多到快要流泪。
身处异地,兜里只有一百块的心酸只有经历过才懂。
02
下午看到这么一个新闻:
杭州某小学家委会的竞争,竟然很激烈。家长们纷纷亮出闪闪发光的履历争着想当家委会的成员。
他们有的是知名外企的成员,有的是名校毕业的高材生,个个是社会中顶尖的人才。
此条一出,引发热议,很多网友调侃说:你们先聊,我先走一步了!让我们这些普通家长情何以堪。
对啊,那些看到消息的普通家长是什么感受呢?
拼爹拼妈的时代原来早已经渗透到方方面面了,就连一个小学群体的家长代表都有阶层分化了。
采访里,很多人表示,在名校里,尤其是名校的“重点班”里,大部分家委会的家长团体是单位的干部,或是老板,或是学习成绩特别好的学生家长。
这些家长似乎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手里都有着一定的资源,受教育程度高。
想来想去,事情的本质其实早就是这样。的确是谁掌握硬实力资源,谁就多一点机会,站在更高的起点上。
谁的父母更能为孩子倾其所有,眼界和格局更高,孩子的格局和高度就不会差到哪里去。
眼界决定一个人能不能看到更好的选择,能不能做出更好的选择,这是我自己成长经历中的遗憾换来的经验。
即使你不愿意承认,但或许这就是人生路上最残酷的起跑线。
毕竟对一个父母而言,帮助自己子女是天性,要违背天性实在是太反人类了。
03
英国有个纪录片,叫《56UP》。
导演选择了14个不同阶层的孩子,进行跟踪拍摄,每七年记录一次,从7岁开始,14岁,21岁,28岁,35岁,42岁,49岁,一直到56岁。
在短短的100多分钟里,14个人的真实一生就过完了。
这个纪录片看得人非常难受。
因为,它是尖锐的、令人不喜的现实,忽然噗地一声,戳破鸡汤、励志、幻想的薄衣,不由分说地,扎到眼前来。告诉我们13个字: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儿子会打洞。
在电影里,六十年一晃而过,走到后来,精英的孩子,依然是精英。穷人的孩子,依然是穷人。
阶层固化,流动困难。这种僵局的产生,到底缘于什么?
有一个总结非常棒,它是这么说的:其实,除了资源的分配不均,更关键的,是观念的高低不一。
层次高的人传递给下一代的,多是自由、野心、从容、自律与不屈不挠。层次低的人遗传给下一代的,多是自卑、短视、暴戾、散漫与轻易放弃。
禀持不同观念的人,自然拥有不同的视野,匹配不同的行动,支付不同的代价,导致不同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