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这里是素律。
从小家里大人都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我曾经一度怀疑这句俗语的真实性,作为一个受马克思主义思想熏陶的唯物主义者,以前我一直认为人是发展中的人,没有那个时期的人可以决定另个时期的他。直到阅读了《亲密关系》这本书,才逐渐在作者准确而“扎心”的描述中改变了之前的想法。
他认为,幼儿的两大主要需求是归属感和确认自己的重要性。孩童时期所形成的看待外在世界的态度,对我们今后的人生有很大的影响。
小时候常常听到这样的话:“大人说话小孩别插嘴”,“洋娃娃有什么好玩的”,”一天天不干正经事就知道打游戏“……洋娃娃、游戏机在小孩的世界里只是简单而容易获取的乐趣,而这样简单的快乐却经常很难得到。当我们孩童时期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时,我们往往会觉得更孤单,不被重视,甚至会觉得这个世界缺乏关怀、温暖和真情,从而感到绝望,对自己的重要性产生怀疑。为了弥补外在世界的不足,我们会在内心创造出一个理想的乌托邦,幻想自己是超级英雄,铲除邪恶,拯救世界。也许这就是为什么漫威电影能够受到大家喜爱的原因之一吧。
孩童时期我们追求的“归属感”和“重要性”会首先在选择伴侣时体现。前面说到我们会在内心世界脑补出一个超级英雄,但在现实世界中超级英雄是不存在的。实际上,我们内心世界的“超级英雄”一直以抽象的形式存在。成年之后,在结交朋友或是处对象时,这种“超级英雄效应”会尤为明显。
具体来说,我们总是倾向于结交能够弥补自身不足的朋友或伴侣,即“互补型”友人或“理想情人”。比如你的数学不好,你就会不自觉地靠近数学好的人,也许一开始只是想让他教你数学,但逐渐会发现数学好的人特别有魅力,于是想和他在一起。
再比如你母胎单身,但身边的朋友却对象换了一个又一个。所以,最初我们会被某个人吸引,可能不是因为这个人本身的某种特质,而是出于我们自己内心的情感需求。
朱自清写给陈竹隐的信中写道,“一见你的眼睛,我便清醒起来,我更喜欢看你那晕红的双腮,黄昏时的霞彩似的,谢谢你给我力量”。其实这种“弥补性思维”一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
在有了对象之后,我们甚至会按照自己对于理想情人的幻想去“改造”我们的另一半。当我们的另一半无法达到你对于理想情人的标准时,就会产生懊恼的情绪。仔细想想,是不是经常听身边的人抱怨“我当初是瞎了眼才看上你”?
其次,孩童时期未被得到满足的“归属感”和“重要性”在成年之后还会转变为另一个概念强加于我们的伴侣或朋友身上——即在亲密关系中所谓的“安全感”。无论是霸道总裁式的“你是我的女人”,还是温柔奶狗型的“我只要姐姐一个”,实际上都表达了同一个意思——你是我的(归属感),你对我很重要(重要性)。也正是因为如此,当男朋友跟兄弟打游戏忽略女生时,或是女朋友跟闺蜜逛街忽略男生时,实际上也是归属感和重要性被暂时忽略了。所以知道为什么你的对象会生气了吧。要“哄好”你的男朋友/女朋友实际上也非常简单,只要言语上或行动上表达出,“你对我很重要”就行了。当然了,action speaks louder than words。
童年时期未被满足的情感需求可能会伴随我们的一生,成为我们人格中的一部分。成年人不过就是长大了的孩子。我们渴望得到伴侣或朋友带给我们的”安全感“,但索取的同时,也别忘了给你的朋友/伴侣提供”归属感“和”重要性“的讯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