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几天的舟车劳顿,深感疲惫,主要亲戚都去看望了。今天准备哪也不去,好好休息一下,恢复体力。
哥哥又打来电话,说今天到南港涘居住的亲戚家走动走动。
美玲陪我,出门不远处,热闹非凡。
原来,今天是南港涘赶集日,以十字路口为中心,东西南北四条路上摆满了蔬果肉调味品及衣服鞋子等生活用品,熙熙攘攘,川流不息。
在山东潍坊的很多农村,都有赶集的习惯。通常一个镇有四个集,分布在这个镇不同的村子,这四个集随着日期不断的轮流,而每天就只有一个集。
今天刚好碰上,看到村里非常热闹,于是我们也去凑下热闹。其实现在的时间也只是早上七点左右,但集上来来去去的人已相当多,可以想象这里的集市在六点前可能已经开场。
集市上卖的东西相当多,包括衣服,日常用品,蔬菜,水果,面食类,肉类和海产品等,总体谈不上应有尽有,但也基本能满足人们日常生活需求。
其中果蔬类食品大多是当地产的,价钱便宜。如这么新鲜的豆角,也只卖一元一斤,城市里至少也得三五元吧?而这种刚从果园摘出来的紫葡萄,三元一斤,看得人都想买呵。
2
先去了大伯家的小儿子小五家。哥哥住他家。
这儿的房子大多都是砖瓦房,每家一小院,大门修得都很气派。大门两边有鲜红的对联,估计都是每年春节贴上,次年春节更换新的。院中堆砌一些农具杂物。
小五的家也是这样。房屋面积都很大,都是自己设计,自己翻盖的新房。
房内瓷砖铺地,进门就是客厅,电视、沙发、茶几。阳光充足,干净整洁。
小五的媳妇小刘,赶紧洗水果招待我们。小五,给我们泡茶。
伟伟和健健也来了。
茶几上摆着茶具。只见小五先用开水,把一个大的玻璃茶壶洗干净,放入茶叶,倒入开水,摇晃,然后烫洗一个一个小茶杯,动作娴熟而又自然。
我们边品茶,边聊。
这感觉真好。
想起之前家里也有这样的茶具,我却不懂茶道,把它当做废品扔了。
茶道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也被认为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是很有益的一种和美仪式。
喝茶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这与提倡“清静、恬澹”的东方哲学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内省修行”思想。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灵魂。
大家坐一起,非常热闹,无拘无束,不用客套,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
过了一会儿,大伯家的老大谭银哥也来了。
大家聊起了老三陈连志的现状,他现在小脑萎缩,智力很低下,已经生活不能自理,他的后续生活问题成了大家讨论的主题。
我们建议他在最低生活保障的基础上,在当地残联申请一下能否给一些救助,以及他的丢失的复员证,找到了,也可以给予享受相应的惠民政策。
紧接着,我们来到了大伯家的四儿子陈连信家。
同样的大门,小院及房屋。屋内同样整齐干净。
每家的客厅墙上都挂着女主人亲自制作的十字绣山水画,给客厅增色不少。
显然,他们已做好了准备,茶几上也摆好了平常很少吃的葡萄、桃子。
陈连信也给我们沏茶,和老五的动作一样。
让我对这里的茶艺的家喻户晓肃然起敬。
难得大家坐在一起,聊得很开心,气氛融洽而和谐。增进了亲戚们之间的亲情,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
在一起就是缘分,大家一定要珍惜这份缘。
3
离开了老四家,我们去老大陈连银家。建建和伟伟回去准备饭了。
沿着一排排房屋中间的土路,鱼贯而行。都在一个村子里,隔着不远,一会儿就到了。
这里年久失修,明显比前面的房子低一个档次。
院墙是砖垒的,也没有打水泥,裸露着砖块,地面是泥土路,一下雨肯定是泥泞不堪,墙皮在脱落。
院门口有一颗树,依然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生长着,枝繁叶茂,给小院带来一些生机。
院内全是土路,一看就是长久没有人居住了。一幢破旧的房子呈现在眼前,门很破旧,墙面经风吹雨打而不完整了。
一颗苹果树和柿子树,上面依旧结满了果实,引人注目。给小院增加了勃勃生机。
老大平时在潍坊市住,这几天回来小住,还简单收拾了一下。
室内是土路,没有铺砖。房子里非常简陋,破旧的床上铺着简单的被褥铺盖,家什都已破败不堪,感觉像参观博物馆似的。
有一张小桌上面摆着茶壶,还有刚买的挂面及蔬菜。增加了一点人气。
老大介绍说,这是84年重新盖的房子,早年,这是我爷爷生前住过的地方并在这里过逝。也是我爸爸小时候生活过的地方。
让我有了一种特殊的感情,驻足仔细地观看着,感受体验并寻找爸爸小时候生活的气息。
脑海里想象着爸爸小的时候,在这个房子出出进进的情景。
爸爸出生于193 8年,那时新中国还没有成立,生活的艰苦可想而知,1949年新中国成立,爸爸还上了学,读完了小学。1960年和妈妈一起到新疆后,经常和老家的爷爷奶奶通信联系。
1979年改革开放第一年,爸爸已经40出头,我们姊妹三个正在上学需要花钱,爸爸和妈妈依旧为了生活,省吃俭用,为了多增加一些收入,爸爸有次还上了当,被骗去1000元,为此妈妈心疼的几天几夜睡不着觉。
爸爸妈妈经历了独属于他们那代人的艰辛。
隔壁是老三陈连志的家,这也是一个常年无人居住的小院,无人打理,院内长满了杂草和自然生长的野花。
室内依旧破旧不堪,简直是不堪入目,不忍直视。
看到这一切,心情很沉重,爸爸从小生活在贫苦的家庭,一辈子坎坎坷坷,生活艰辛,操劳了一辈子。直到退休后,生活条件才慢慢的改善了。
应该在父亲去世前,陪同父亲一起来他的故乡看看,可是我却没有做到。
4
晚上,亲戚们都围拢在三婶家。伟伟和建建早已开始准备晚饭了,小刘和云英也都帮着忙活。
不一会儿带着浓厚家乡味道的午饭就做好了。有茄子夹土豆夹,土豆丝,凉拌豆苗,大虾螃蟹卷饼红薯等。好丰盛啊。
在这里三婶是唯一的长辈,大家围着老人家,仿佛有了主心骨,也仿佛找到了家,久违的亲情正在一步一步的找回。
饭后大家准备一起去给故去的爷爷奶奶,大伯及三叔上坟,纸钱元宝等都是自己亲手叠制。
我们沿着房后的小路,穿过生姜地和玉米地来到了附近的坟地。
这里树立着大大小小的墓碑。没有规则,随意散乱。
磕头烧香上贡烧纸钱。
永远都不能忘记祖先,不能忘本,他们是我们这些人血缘的来处,是他们给我们带来了生命。
感谢我的爸爸妈妈,含辛茹苦把我养大,我的生命来得不容易,我一定要万分珍惜,活出生命的质量,以此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
一完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