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发自简书App
1
今天去淄博看姑父。
我和哥哥、美玲、丽云、小五共5人同去,小五开车。
小轿车坐得满满当当。
从南港涘到淄博需要两个多小时车程,对驾驶新手小五来说的确是个考验。
小五的媳妇小刘,千叮咛万嘱咐小五开车慢一点,注意安全。
都是女人,我感同身受。
开车一定要谨记:安全第一。
上高速后,全是柏油路面,四平八稳。路两边依旧是成片成片的玉米地,密密麻麻中间间隔着一片片生姜地。玉米地目测两米高,而生姜地约80公分高,高高低低,错落有致,很养眼,没有视觉疲劳。
图片发自简书App
我和美玲、丽云坐后排,我坐中间。有一个小小空调出风口,丽云细心地用靠垫给我挡风,说不能吹风,将来会腿疼。
一语惊醒梦中人,健康的身体才是自己的本钱。
我们三姐妹一路交流着。
图片发自简书App
丽云说,她现在除了卖保险,又学了理疗,给别人做理疗。
美玲一直给别人做保姆,现在又通过培训拿了月嫂执业证,已找到了活。第二天下午就要回潍坊上班了。
我现在退休了,时间可以自由支配,带带外孙,看看书。
成就的大小、高低,是不在我们掌握之内的,一半靠人力,一半靠天赋,但只要坚强,就不怕失败,不怕挫折,不怕打击--不管是人事上的、生活上的、技术上的、学术上的--打击。
车在高速路上行驶,路上有醒目的指示牌,淄博的方向一直往前,注意车速就可。
哥哥坐在副驾位,一直和小五调侃活跃着气氛。一路欢声笑语。
淄博到了。
2
姑姑是爸爸的姐姐,不幸于2014年病逝。
小的时候经常听妈妈讲,姑姑特会收拾自己,穿衣服既时尚又得体大方。姑父见多识广,懂得东西很多。
1972年春节,我们全家千里迢迢来山东时,和姑姑一家人合影,留下了这张珍贵的照片。
图片发自简书App
那也是我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见姑姑,因年龄小很多事已很模糊。只有这张照片,让我记住了姑姑及其一家人的模样。
姑夫在大儿子建成家。看到我们,84岁高龄的姑父依然从沙发上站起,待人接物的礼节已根深蒂固。
见到姑父,哥哥说爸爸生前想来看姑父,却因突发心梗溘然长逝,心愿未能实现。美玲、我和哥哥,忍不住眼泪就掉了下来。
姑父84岁了,1米8的个子,走路还很稳当,生活基本能自理。就是时而糊涂时而清醒,他关心地嘘寒问暖,问我们吃饭了没有?住在哪里?挽留我们多住几天。
最逗人的是,姑父分不清我和美玲,问小五种了几亩地,问了不下8次。反复重复着同样的问题,引起笑声不断。
姑父简直就是一个“开心果”,是一个快乐源,由于他的存在,而使气氛变得热闹,催化着人生的精义,教人奋发,让人快乐。
与有趣的人相处,你会觉得世界如此美好,生活如此有意义,自己似乎也变得有趣起来。
姑夫是一个做事认真的人,我们出去吃了个饭,他竟然在门口守候着,以至于把自己锁在了门外。
他说话很实在,又通情达理,不能撒谎,不能骗人,不能哄他,他反复说自己已经84岁高龄了,留下的时间不多了,也回忆以前的事情,提到姑姑,他就忍不住伤心起来,心怀内疚地说,姑姑这辈子受苦了。
看到80多岁的姑父流眼泪,我们也很难过。感到人生苦短,每一步都应该认真地走,善待每一个人,不要留下遗憾。
姑父是一个有担当、有责任心、胸怀宽广的人,值得我们去学习。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3
建成哥邀请我们来到了一家风味独特的饭庄。有蚂蚱、茄夹、猪蹄冻等淄博特色菜。
饭后,建成哥又带我们参观了蒲松龄故居。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蒲松龄故居是一座幽静古朴的庭院。院落坐北朝南。门楣上悬挂着郭沫若题写的匾额“蒲松龄故居”,院内月门花墙,错落有致,山石水池,相映成趣。北院正房三间,为蒲松龄的诞生处和其书房“聊斋”。
图片发自简书App
聊斋宫内有《罗刹海事》、《小翠》、《画皮》、《青风》、《尸变》等聊斋故事的艺术雕刻作品,并采用灯光、音响、电影特技等现代科技表现手法,活灵活现地再现了蒲松龄手下的各种神鬼狐妖的艺术形象。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室内陈列着他74岁时的画像,上有其亲笔题字。西院的陈列室有蒲氏家谱、手迹。聊斋正房后为6间展室,展出了中外蒲氏研究家的多种论著,以及当代文化名人老舍、臧克家、丰子恺等书画家为故居所作的书画、题词100馀幅。
图片发自简书App
聊斋园分为艺术陈列馆、狐仙园、石隐园、聊斋宫、满井寺、观狐园六部分。艺术陈列馆共三个展室:第一、二展室陈列反映蒲松龄生活的诗词、文稿及颂扬蒲松龄的图画、诗歌、书法等艺术作品;第三展室展出了18组蒲松龄生平塑像,形象逼真。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参观蒲松龄故居,使我对蒲松龄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聊斋的故事产生了好奇心,弥补了我知识上的盲点。
约六点多钟,我们告别了姑父和憨厚朴实的建成哥,依依不舍地离开了淄博。
我在心里默念着,姑父祝您健康长寿,有机会我们还来看您。
4
晚上,大伯家的大儿子谭银,执意要请我们吃饭,盛情难却。
在朱里镇的饭馆,我们点了一些简单的菜,特意把老三陈连志也叫来了。
图片发自简书App
陈连志是大伯家的老三。从小就东游西逛,不干正经事儿。几次机会也没能把握住。现在患了小脑萎缩,失去劳动能力,生活也不能自理,又无半点积蓄,成为大家的累赘。
不是生活选择了你,而是自己选择了生活;趁年轻就应该好好的艰苦奋斗,虽然付出了不一定有最大的成果,但却是经过有意义的人生过程;别在年轻时选择安逸,而是趁年轻,少说话,多做事!
虽然陈连志是咎由自取,自作自受。他要为自己的一生买单。也是陈家的一个反面教材。
纵使陈连志有再多的缺点,他现在毕竟是一个残疾人,毕竟是自己的亲兄弟,打断骨头连着筋,大家千万不能袖手旁观,拿出你们的爱心,关心他,帮助他,照顾他,让他能够平安度完余生。
永远要记住,能帮人处且帮人,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也是为自己积福报。
相关推荐
王小波:谈写作
阅读 3838
当一个作家,有多苦逼?
阅读 9720
气质的培养(哈佛管理世界)
阅读 21168
莫言:模仿不是耻辱,而是一个捷径
阅读 2501
坚持写作:从零基础到变现,你有哪些体会?
阅读 3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