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须先识仁。
仁者,浑然与物同体。
义、礼、知、信皆仁也。
识得此理,以诚敬存之而已,不须防检,不须穷索。
若心懈则有防,心苟不懈,何防之有?
理有未得,故须穷索。
存久自明,安待穷索?
此道与物无对,大不足以名之,天地之用皆我之用。
孟子言“万物皆备于我”,须反身而诚,乃为大乐。
若反身未诚,则犹是二物有对,以己合彼,终未有之,又安得乐?
《订顽》意思,乃备言此体。以此意存之,更有何事?“
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未尝致纤毫之力,此其存之之道。
若存得,便合有得。
盖良知良能元不丧失,以昔日习心未除,却须存习此心,久则可夺旧习。
此理至约,惟患不能守。
既能体之而乐,亦不患不能守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