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心怡家庭贫穷,但靠自我努力考上了北大。她总结过去十八年的生活,得出感谢贫穷的结论,并写出一篇文章要感谢贯穿十八年生活里的贫穷。
先让我们来看一看,因为贫穷,王心怡得到了什么。
王心怡在采访中说,由于贫穷,她没有钱买课外复习资料,没有钱买漂亮衣服,没有参加过任何兴趣班,没有学过任何特长。她学习之余唯一的去处是田间地头。我们无法想象,一个正值最美青春年华的少女穿着破烂,长大以后,她怎样建立起审美观?我们无法想象,一个只能刷高考题的女孩子怎么展示她生命的潜能呢?我们无法想象一个和同龄人缺少交流沟通的青少年长大以后能不能很好地融入社会,我们更无法想象这个贫穷环境下长大的女孩生命中有哪些不能承受之重?
贫穷带给她的远不止上述这些,还有至亲的生命。她的姥姥生病得不到好的治疗,还因为贫穷最终不得不放弃治疗。
亲人的生命在贫穷面前如此卑微,试问,王心怡你为什么还要感谢贫穷?
如果王心怡给贫穷以如此礼赞,那么她大可不必奋斗,为什么还有考上好的大学?努力摆脱贫穷?继续躺在贫穷的泥沟里好了。说到底,还是因为贫穷不值得感谢,更不值得歌颂。
王心怡同学看似无比正确的文章,但其实是她混淆了贫穷和希望,贫穷和能量之间的关系。贫穷给予王心怡以痛苦、挣扎和迷茫。但这并不意味着她的成功是贫穷带来的必然结果。
我们可以处贫穷而不心穷,这不该是感谢贫穷的理由。贫穷就是贫穷,它不仅不会带来财富,还会让人生活缺少乐趣,审美力贫乏,甚至让人视野狭窄。贫穷因为贫穷,王心怡也痛苦,挣扎,迷茫,视野狭窄,自尊被践踏。
消灭贫穷,走向富裕是我国社会主义国家一直以来努力奋斗的目标。古语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若整个国家处于贫穷,连基本的温饱都不能解决,有谁会说出感谢贫穷的话?
因此,王心怡同学要感谢的并不是贫穷,而是处于贫穷之中不懈努力的自己。
不要赞颂贫穷,不要歌颂苦难,贫穷和苦难本身毫无意义。忘了哪位名人这样说。
贫穷的人生活缺少幸福感。有仪式感的生活让人感到幸福。贫穷的人生活缺失仪式感,自然幸福感就低,甚至是痛苦的。
贫穷的人眼界低。有钱的家庭出来的人更加自信,不怕失败,人生的容错率很高,因为家庭给了他们很大的试错成本。一个没有钱每天都在为生计担忧的人,吃饱饭已经用尽了他的全力,遑论梦想了。
在一个贫穷到无望的环境里,梦想与现实碰撞,梦想会成为更大的负担:怎么努力,都还走不出人生的泥沼啊。出身就陷入贫穷淤泥的人真的很难凤凰涅槃。
我们欣赏王心怡,欣赏她逆境中之中仍然心怀梦想的勇气。虽然家庭贫穷,但不因此而自卑,不爱慕虚荣,认清家庭的现状,接受现实,努力学习,考上北大,超越了绝大多数同学。
王心怡感谢的不是贫穷,而是处于贫穷中而不熄灭的梦想。贫穷只是贴在梦想上的一个创口贴。王心怡考上北大,除了她个人的努力,更有她天资聪慧的因素,抹杀了天资聪慧的原因,就是在抹杀个体差异性。而她的贫穷只是偶然罢了。
考上北大不是王心怡家庭贫穷的必然结果。从大概率上看,家庭贫穷的孩子考生名校的少之又少。“寒门难出贵子”已经是不争的事实。王心怡的成功只是个案,仿佛是一道光,射进了无数贫穷家庭孩子的心底,或许给身处贫穷家庭的孩子以信心和希望。但,很多寒门子弟却缺少了王心怡般的毅力和韧性,因此考上名校的寒门子弟凤毛麟角。
相似的例子还有北大才女刘媛媛,当站在演说家的舞台中央展示她贫穷的家庭时,我们看到的不是她的家庭多么贫穷,而是她不因贫穷而自卑气馁的能量。
摆脱贫穷,战胜苦难才有意义。
“很多人说穷人之所以穷,是因为穷人思维。美国作家芭芭拉·艾伦瑞克为了搞清楚穷人为什么穷,隐姓埋名混到穷人堆里,想试试能不能凭借自己的知识摆脱贫困。
然而,她发现这些人领着日接的低薪,没有时间和金钱提升自我,即使打了两三份工,也无法摆脱贫困,这个世界,贫困哺育贫困,恶性循环,远比我们想象的艰难得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