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城》是余华的2021年新作,近日在图书馆借来,用三天到昨天晚上8点看完了,又是一种难以抑制的悲观情绪,回想曾经看过《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第七天》也有这种情绪,后悔大过年非得看这义愤难平的书,让自己心不安定,看过几个网上热评的视频,说的不过瘾,为了看过之后的放下,不吐不快,就说说《文城》这本书。
故事情节不认真说了,说得再好不如静下来看原作。两条主线围绕两个主要人物林详福和纪小美,清末明初乱世大背景,因为爱恨情仇找寻一个本来不存在的城市---文城,两个主要人物爱而不得,苦寻不见最后在墓地以死亡的身份相见,平铺直叙的风格里,暗藏作者直面惨淡人生的“险恶”用心。
如下感受完全是个人直观感受,不是人云亦云,是读进去还没出来时的愤慨,可能带来不适,请谅解。
说为了读者观感要求,重视对特定人物的心理行为描写,以丰富人物形象,让情节好看。但我认为不合情理就是不合情理,过不了我的心理关,让我睡不着觉就不得不说。
比如男主是烂好人,控制不住自己尝到禁果,与小美成婚日久生情,相互信任,这还都是常理。小美偷拿林家近半家产出走不归,明显是骗子行为了,后来小美又只身回到男主身边,说是为把怀孕的骨肉送回来,男主非但不问此前去哪了,金子为啥没带回来,还高兴接纳,自责上次结婚礼节简易,要补个更隆重婚礼留住妻子;女儿林百家下生满月后小美再次出走,男主把殷实家产全部委托雇工一家照管,竟然只身带着孩子到南方寻找妻子,千难万险,九死一生,有人理解是为践行男主的诺言,“如果你再次不辞而别,我一定会去找你。我会抱着孩子去找你,就算走到天涯海角,也要找到你。”想想这情形就不合常理,只是一个文城的假线索,乱世里自讨苦吃,有一点理智的话也不会以身犯险。如果恋旧情可以派雇工去找,可以花钱买线索,确定后再亲自去,因为男主不差钱。小说就这么写了,情节在这基础上向下发展了。有人理解为浪漫主义的爱情传奇,我不这么认为,没有烟火气,只一个烂好人!
比如女主也不是我喜欢的完美形象。她本是沈家童养媳,聪明伶俐的她10岁就过到婆家,和丈夫阿强一起长大并学成织补手艺,因两次过错被婆婆罚休回娘家,情有可谅。后阿强偷拿家里100银元和小美私奔出走,到上海过了几天快活自在日子,到这里还是符合常理的。在少年突发想法要到北京投奔没见过面的姨夫后,路途坎坷让他俩又冷静悲观下来,因走夜路怕被同行几个男子算计,改小路遇男主家借宿,才计划骗婚骗财,这种恶以前是没有过的,为此作者还颇费笔墨说了他俩的争论,一个不再说,一个默许。没想到男主的烂好彻底催毁小美心理,本来骗婚骗钱就错了,出走后自以为善念发现怀孕又回来送子,孩子生下来又离开去找阿强,这一系列操作低能弱智违反天理,身心受到严重折磨,男主背着吃奶的孩子千里寻妻更是加重了她的罪恶。作者没办法不把她写死,一女嫁二夫,一生受罪完全缘于自己,这不是社会背景给予她的苦难,完全是自找苦吃嘛。
我不信文学的修饰作用,我相信现实可能更加狗血。但我坚信人生需要一点底线和坚持,如果我在书中走不出来,那完全是因为我想救助书中那些可怜的人类。
不吐不快,以后尽量不再看余华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