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写作:《大师们的写作课》读后的几点感触

       可以说,当拿到《大师们的写作课:好文笔是读出来的》这本书时,随着封面上作者舒明月这三个醒目的大字映入眼帘,我禁不住从记忆的后花园拈出“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这句诗。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更是越发深切地感受到,作者通过精准透彻的解读、鞭辟入里的剖析,犹如破开黑夜的一束束皎洁温润的月光,遍洒在每一名文学爱好者的心房,照亮了迈向文学征途的方向。

  书的副标题上写着“好文笔是读出来的”,作者也在序中开宗明义,亮出了自己的观点。于我而言,更想先关切自己比较在意的问题——“究竟怎样才是好文笔?”

  序里让我印象颇为深刻的便是列举了鲁迅的“两棵枣树事件”。回想起当年上语文课学及此处时那一头雾水的感觉,而今对照张大春的解释,终于释然。“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顺着枣树,目光就动起来了,继而又望向了天空,顺理成章,还带着些许深沉而舒缓的意味。仔细揣度一番,这解析分明用镜头语言将鲁迅的这一段文字点活了,确实是颇有一番神妙。

所以说,好文笔到底是经得起反复推敲,还是能直击人心呢?大家可以带着这样的问题,从书中一探究竟。

  全书分为内容篇、技能篇、拓展篇三个篇章共26个部分。其中,在读到“容貌”一节时,着实产生了一种“于我心有戚戚焉”的感觉。无论是作者“别将外貌与性格过多联结”的观点,还是之后对古今中外文本恰如其分的引用,以及对于东西方人物外形刻画笔法迥异的论述,都很让由衷地信服。就像是一份绘制精准的地图,让文学爱好者们在阅读这些名著的时候,知道哪些可以借鉴,哪些需要规避。

  在技能篇中,“标点”一节开门见山地引用了《史记·刺客列传》中荆轲节选作为论述标点重要性的例子。思绪顺着作者的叙述延展,此前编辑报纸版面的经历便不自觉地跳脱出来。记得最初从事这项工作时,对标点符号的运用不够重视,但后来的事实一次次有力地证明,看似微不足道的一个标点,坐落的位置不同,确实会产生“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效果。

  回到“荆轲刺秦”这个选段。刺客出手,想来也该是惊险万分的事情,仔细揣度,“未至身”后面那接连由逗号分出的十几个短句,衔接在一起,除却“惊险”,更多体现出的应该是“慌乱”。作者读罢感到“焦急”“糟心”,才是对了味道。脑补一下当时的场面,无论是从荆轲还是秦王的角度来说,“袖绝”、“剑长”、“剑坚”这些意外,哪个不是让刺客刺杀不顺,或让被刺者反击不顺呢?

       不顺而慌乱,跃然纸上。

       读毕感喟,一切文学创作都讲究厚积薄发。假如你觉得自己在创作过程中遇到了瓶颈,或一度迷失了方向,不妨翻开这本书,从中获取点拨、启发灵感,然后再从作者推荐的诸多优秀文本中窥到一抹弥足珍贵的光亮,进而步履铿锵地去追寻、去闯荡。

  至于我先前所抛出的那个问题——“到底什么才是好文笔”,诸位书友,难道没兴趣从这本书里找到答案吗?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