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几部太极拳的宣传片,一些太极拳馆里面有几个大大的皮球,还有练习者将这个球托在两手中间,进行练习,说是把握太极的圆运动。
其实,这是对太极拳(道)严重的误解。
真正按照正确的方法加上悟性与机缘,练习太极拳(道),大概到第五年左右,习练者会产生气感。当人体处于太极状态,两个手掌作抱球状的时候,如果是右掌在下,阳面朝上,左掌在上,阳面朝下,做这种抱球姿势的时候,会感觉手掌间有一个气球撑作,两个手接近的时候会感觉有明显的阻力,就像一个气球撑在两个手掌之间一样,两个相对的手掌分开时,会感觉两掌掌心的肉有明显互相吸引的拉扯;反过来,如果是左掌在下,阳面朝上;右掌在上,阳面手心朝下,也会感觉两个手掌间有一股相互排斥的力量试图将两个手掌顶住,完全只用意,不用力,两个手掌之间就像被一个气球撑着,分开的时候也会感觉掌心的肉互相牵拉。右手型人右手在下面,左手在上面,所抱的“球”,气更足;反之,左手在下面,右手在上面,所抱的“球”,气要弱一些,左手型的人则正好相反。原因就在于右手型的人因为习惯经常使用右手,右手的“气”更足,左手的“气”相对要虚一些;左手型的人则正好相反,因为经常使用左手,左手的“气”更足。
到达两手掌之间有气撑住,而完全不用拙力的状态,就是“合太极”,此刻就达到了太极状态,太极拳就初步练成。
在太极状态中,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这种“三合”状态对应的就是“三脱”状态。从“三合”状态到“三脱”状态,已经有太极功夫的人明显会有那种脱开的感觉,也就是重新从太极状态回到无极状态,就是回到平常人的行为状态。
为了停留在太极状态,不脱离太极状态,练静功的时候就要求所谓的“胎息”,就是像婴儿一样,平稳、均匀、细长地呼吸。这种呼吸完全由人体的自主神经控制,完全不由大脑控制。自主无为的呼吸,人体各个器官自主调节,不受大脑控制的主观影响,进入一种清醒时候的类睡眠状态。
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就是指从无序到有序,从杂乱无章的现实状态,过渡到太极的理想状态。这种理想状态甚至符合牛顿的力学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相等的时候,物体才会静止或匀速运动。可以说,太极静功就是静止,太极动功就是匀速运动。太极静功是人体内部循环处于理想运动状态,太极动功是人体形体运动处于匀速运动的理想状态。太极拳(道)就是人各种杂乱无章运动中的一种理想运动状态。这种理想运动状态下,人体的感觉是“舒”,通过稳、静、安的调整,把身体的感觉调整到最舒服,这就是把握阴阳。
中医认为“痛则不通,通则不痛”,人体的不舒服状态常常出现的就是疼痛。现代医学认为,人体的疼痛和发痒是因为人体分泌扩张血管的前列腺素、乙酰胆碱,疏通血管血流障碍时导致的。中医与西医在疼痛的认识上应该都是殊途同归,原因就是血管中的血流不畅,出现障碍。人体在自主神经的调节下会自行分泌血管扩张物质,伴随作疼痛,使得血管血流障碍消除。这个过程是自动实现的,而不是大脑命令实现的。这就很好的解释了人体大脑控制的“有为”,自主神经控制不需要大脑调节的的“无为”。有为是无为的补充,通过大脑控制肢体微调,帮助自主神经功能的自动调节。这就是太极拳(道)的用意,不用力,不用拙力,目标是身体的舒服。反过来也很好的解释了人体出现的不健康状态常常是因为人的日常生活工作中的过度“有为”,伤害了自主神经功能的“无为而治”。道家创立太极拳(道)就是发现了这个道理,用稳、静、安的太极状态帮助自主神经功能回归正常,从而回到健康状态的“舒”。
现代医学发现了人的自主神经系统,负责人在完全没有大脑意识控制调节的情况下人体的生存状态。比如进入深度睡眠状态下人体的心脏跳动以及其他消化、内分泌等系统会自动根据人体需要进行调节,这就是人体为什么需要一个良好睡眠的主要原因。人体细胞的新陈代谢、营养补充,完全是靠自主神经系统的自主控制调节,才能完美实现,而不是大脑决定给每一个细胞分配营养,新陈代谢。人体只有在深度睡眠状态下,完全放弃大脑对身体的控制,才能做到“无为”,让自主神经系统“有为”。对于人体而言也许这就是“无为而不为”的科学之处,人体的休息只有靠大脑、肢体无所作为的深度睡眠来获得。真正的死亡意味着自主神经系统的自动控制调节的终止,而不是肢体的瘫痪无能。可以说“无中生有”就是指人体从睡眠状态的自主神经控制系统为主,大脑控制系统为辅的状态;切换到清醒时候的大脑控制系统为主,自主神经控制为辅助的状态。也就是中医认为的阴阳互根、抱阴负阳,阴阳切换。睡眠时是阳潜入阴,阴占上风;清醒了,阳脱阴而出,阳占主位。
《道德经》言:人生亦柔弱,死亦坚强。如果说人死亡状态是全身变得僵硬的极阴状态,活作的健康的状态就是柔软、富有弹性的极阳状态。人生的过程就是从极阳状态往极阴状态走的过程。这个活着的过程中,人会因为外部环境变化,自己的欲望,杂乱无章,无序地运动自己的身体。每天从相对静止的睡眠状态,到醒过来的活动状态,人体的状态变化从有序到无序,使得人体的五脏六腑、血管,各种身体器官,从相对理想的状态过渡到杂乱无章的无序状态之中,这种杂乱无章的无序状态就是无极状态。在这种无极状态下,人体器官、机体补充的营养并不是充分和均衡,只有在睡眠的相对静止状态下,人体在自主神经的控制下,通过各种微调姿势,让机体细胞得到均衡营养补充、修复。而太极状态也许就是将睡眠状态中的这种微调动作抽离出来,整理成为的一种让人体细胞处于均衡补充营养的状态。衡量这种状态的指标就是人体自己的感觉,舒服了,均衡营养状态,太极状态就获得了。在这种舒服的状态中停留足够的时间,古人觉得这个太极时间相当于现代时间的二十八分钟左右,然后从这种舒服的太极理想状态中“脱”身,回到现实生活,身体精神会出现轻松愉悦振奋。
老子的《道德经》第七十六章,戒强,“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这一章很好地说明了太极拳(道)训练所要达到的目的和身体状态,柔弱胜刚强。柔软而有力的身体是健康和长寿的秘诀
经常进行太极拳(道)的训练,身体会变得柔软而富有弹性,皮肤会变得光滑而滋润,不会长老年斑。这就是太极拳(道)训练获得的结果。最大限度的保障和修复身体,以期健康、长寿。
无为而无不为,《道德经》的精髓,也是太极拳(道)的精髓。按照这个精髓,结合现代医学自主神经功能的发现,也许就能够解释那些长寿老人的秘诀了。这些长寿老人就是为了活着,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得更好,而活着。后者在追求更好的同时,因为不断地“有为”,反而伤害了身体的自主神经系统,造成了疾病和早衰。那些看似憨厚,日落而息,日出而作,困了就睡,饿了就吃,不挑食,粗茶淡饭,思想单纯、善良、简单,顺其自然的人,反而因为“作焉而不辞”,履行了天命,获得了自己的天年,更加的健康长寿。
无为而无不为,其实就是将受大脑意识控制的身体,切换到受自主神经控制。表面上看人是静止状态,似乎什么都没有做,其实人体的自主神经功能一刻不停的调整、平衡着身体的各种生理功能,直到自然死亡,才终止。佛家弟子的打坐,印度教的冥想,等等一些功法,能够让人身体健康的根本原因应该都在于此。
太极拳(道)就是把人从无极状态最大限度的纠偏到太极状态,使得“有为”复归为“无为”,自主神经系统功能重新得到平衡和修复。
太极拳(道)修炼成功的标志就是进入太极状态的时候,两个手掌之间会被一个无色无味的“气球”撑住。保持这种太极状态下,身体内部的自我循环运动就可以达到太极状态的均衡。在这种均衡状态中,人体的气血运转能够自行将平时无规则运动导致的淤积、阻塞重新疏通。痛则不通,通则不痛,人体就能够实现“自愈”。老祖宗把这种状态理解为炼丹,结丹在肚脐眼下二寸左右的地方,合太极的时候丹药会跑出来给自己治病。这种体验也许就是现代医学认为的高水平状态下的自主神经平衡。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处于高水平的均衡状态,是人体健康最健康的状态,人当然就是百病消除。
通过这种训练之后,四肢和头脑都非常敏锐,洞察力得到提升,当然就具备了很强的趋利避害能力,在与普通人的搏击争斗中灵活运用太极拳的技巧,就能够取得胜利。
可以说,太极拳(道)因为更接近无为的“道”,能够让道士们的“修炼成仙”的路径更加清晰,在大量强身健体的方法中最大限度做到了避免造成运动损伤,应该是最合理的,区别于把人体通过训练,激发极限能力,同时有可能会造成肌体损坏的现代专业运动员训练。专业运动员的训练目的是通过专门的运动和饮食将运动员的肌肉力量、速度培养到人体的极限,达到更高、更快、更强的目的,太极拳(道)训练的主要目的是卫生、养生、健身,训练的方法,达到的目的,取得的成就有巨大的差别。因此,那些不自量力的所谓江湖“太极拳大师”,为了赚取眼球和金钱,与专业的拳击、搏击运动员去比武,被揍得鼻青脸肿,就是很正常的事情了。不是太极拳(道)比不过现代搏击,而是两者之间存在根本的不同。比卫生、养生、健身,太极拳(道)先进;比杀人技术,现代搏击,理所当然胜出。
太极拳(道)的圆运动是指每一个招式都是阴阳镶嵌,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阳强阴弱,阴强阳弱,无过不及,随曲就伸的太极圆状态,并不是指动作、身形必须划圆圈。
太极拳(道)包含(一阴一阳)一动一静,两套功法,理论基础是《道德经》,其实也可以称为太极道。通过太极拳(道)动功、静功的习练,可以让道士们在悟道、修行的时候体会阴阳相生相克,阳中有阴,阴中有阳,抱阴负阳;从有力到无力,从“有为”到“无为”,有无相生,无中生有。通过整个修炼过程,达到性命双修,养性延命,得道成仙的效果。
从眼睛微微睁开,头颅轻悬,双膝微屈,嘴唇微闭,舌尖轻抵上颚,到双手合抱,让身体的每一处需要用劲的地方都处于太极状态中。正如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当然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成仙已经变成了一个美丽的梦想。但是修炼太极拳、道,对人的身体健康,经过千百年的实证,效果是肯定的。而且练功的时候观内求己,发现人体的“气”和经络、内景隧道(李时珍《濒湖脉学》),还奠定了道医、中医的基础。
中医讲的卫气、营气、经络很少有人能够真切的感受到,解剖也找不到人体对应的组织器官。其实正确的习练太极拳(道)一定的时间,如果采用佛像的那种坐姿,处于太极状态时,下面手阳面朝上,另一只手的手掌垂直对准下面手掌心、劳宫穴,会明显感觉有气从垂直树立的那只手掌的掌面凌厉的流过,双手合十,十个指部有明显的脉动,正好印证了中医讲的卫气凌厉、彪悍的说法。全身感觉肌肉虚空,明显感觉身体皮肤里面有条状、带状的组织分布,这也许就是中医认为的经络。
这种“气感”应该才是真正的气功。只是修炼人清晰的感受到气在身体里流动,是“人在气中,气在人中”。是人体感觉器官灵敏度提升之后,感受到的自己身体的信息、信号与外部环境的“合”。并不是武侠小说、电影里面的那种杀人于千里外的夸张。按照物理学能量守恒的原理,人产生出来的能量是不可能大于自己身体制造出来的能量的。
但是作为一些人体可以制造和发射出来的波的距离而言,人体能够产生的能量也足够将自己的身体制造出来的信息发射得足够的远。人瞬间激发出来的能量与一块手机电池释放的能量相比,应该也能够支持发射很远的信号波的。
只不过,这种波的性质仍然有待研究和发掘而已,也就是说作为人接收和发送信息,是有足够的能量支撑的。
感觉器官的灵敏性就可以通过太极拳(道)的修炼获得。在杨露蝉的那个时代,把太极拳称为“神拳”,是练人体的“神”的。按照中医对精、气、神、血、津液的划分,神是人体的统领。人体其他的物质的均衡运转都必须得到“神”的指令和控制,类似于现代医学的自主神经,是人体各器官组织自动运行的控制系统。作为太极拳练“神”的目标,就是感觉器官对外界的感觉清晰敏锐,通过若干年的练习达到“一羽不能加,萤虫不能落”的境界。传说中的“雀不飞”,指麻雀落在有功夫的太极拳习练者的身上的时候,可以清楚感觉到麻雀起飞用力时候脚爪的那一蹬的力量,并顺作脚爪蹬的方向,同步放松力量,让麻雀没有着力点,飞不起来。这些夸张描述,只是指明了太极拳(道)修炼通往的层次方向,仅此而已。
“神”练好了,形体在高水平状态均衡下营养成分补充,形、神兼备,身体健康的状态就修炼得到了。这才是道士修炼太极拳(道)的最终目的,期待得道成仙升天。这个修炼得道的结果,也与中医治病中的“上医治神”的要求相吻合。
练习太极拳到第十年左右,平时走路感觉浑身上下非常轻松,这也许就是古人说的轻功上身,让五六十岁的人感觉似乎回到了13、4岁一样,所以太极拳(道)又被称为“回春功”。最高境界是虚,是无,就是指的这种把对自己身体的感觉,练习得非常的轻松,肌肉像棉花一样裹在身上,同时整个人的感觉身心愉悦,就是达到舒服的状态。性格也会变得越来越沉稳,不急不躁,更加的无私无畏。
通过长期正确的训练,可以达到御敌之时,走、粘、应、随,不顶不丢的状态。进攻可以充分把握时机,发出整劲,将身体的力量全部击打到对手的身体,同时不会丢失自己的重心。为防御和撤退做好准备,将自己始终置于不败之地,太极拳是攻防兼备的搏击术。平常缺乏专业训练的人击打力量不能全部发给对手,有一部分力量被自己的紧张缓冲掉,不懂得“松劲”,“动善时”,充分把握进攻、防御的机会,乱打乱撞失去重心,把自己置于死地。
太极拳套路的训练最主要的目的,获得的效果,是身体机能的健康,感觉器官灵敏,真正懂得“松劲”。最终应用于技击,就是动作迅捷,“不顶不丢”,而不是生搬硬套的用训练套路去技击。太极拳训练达到的境界,哪怕是放在现代的拳击运动,也有现实的指导意义。“不顶不丢”的技击状态就是攻防转换的时机把握,该进攻的时候不会落空,不会与对手的击打力量、方向正面针锋相对;该防御的时候能够做到四两拨千斤,成功化掉对手进攻的攻击。要达到“不顶不丢”的状态,必须经过足够的时间训练,以及无数次搏击对抗的磨练才能实现。
“动能练体,静能练脑,智勇兼修。”这才是真正的太极拳。
而且修炼太极拳(道),为人处事的人道,榜样就是水,像水一样对万事万物有宜,利万物而不争。到达利万物而不争境界,就不会主动去挑起纷争和争斗,太极拳的技击功能就基本不再使用。这也许就是太极拳技击功能没落的主要原因。
练习真正的太极拳的人在饮食上注意按照道家修炼标准即“食之道”,以原汁原味、阴阳平衡的饮食为生,远离肥甘厚味。身体不会出现现在那些荧屏太极拳大师们的那种肥胖臃肿的身材,这些大师一亮相,要么肥头大耳,要么脸部臃肿,明显就是阴阳失衡的身体。不用到医院体检,绝对是“三高”。
太极拳真正发源的招式就是十三式,后面那些招式大多都是没有用的“花招”。是过去师父带徒弟,靠徒弟奉养,想出来的虚招。仅仅练习招式就要花三年,三年以后师父还根据其诚心,对师父的孝敬,才把心法传授。这三年每年徒弟的孝敬就能够养活师父,还得恭恭敬敬的对待师父。这就是过去中国武术普遍流行的传承模式,师父带徒弟模式。这种模式曾经被上世纪最厉害的形意拳名家、大成拳创始人王芗斋强烈批评。因为师父总是留一手,宁舍一锭金,不传一句春,结果一些中国武术,包括太极拳,越传承,越背离真正的精髓,让中国武术和太极拳精妙绝伦的东西大多失传。所以才出现本文开头的那一幕,太极拳馆中有很多大皮球,用来练习太极球。
难怪太极拳名家李雅轩先生说,广场上的那些太极拳都是太极操。的确,大多数太极拳都是一些功能与广场舞差不多的锻炼身体的方法。
而真正的太极拳,“非有夙慧不能悟也”,并且懂劲的感觉,还得有一点机缘,才能偶得。
不得法的练习,就是老子《道德经》里面所讲的“妄动”,妄动、妄为就会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用那些实心球训练,就是练习球操。会有锻炼身体的效果,但是离“神拳”这种高级的状态就会越来越远了。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道之为物,唯恍唯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老子的《道德经》第二一章,很好地诠释了太极拳(道),合太极时候的感觉就是恍惚中见“精”。
结合现代医学的自主神经系统功能,那些被很多所谓的大师、专家发明出来的各种锻炼身体的方法,各种拳术、气功,跑步等等,如果不是遵循了有利于身体健康的“道”、科学规律,那么带给人的往往不是养生、健身,而是伤害自己的身体。
错误的练习、锻炼,妄动妄为,还不如乡下那些健康长寿的老人,顺其自然,碌碌无为。
也就是“为学日益 ,为道日损”,还不如自然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