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仔细观察,您会发现:
传统筷子 放入嘴里的这头
――也就是“筷头”,是圆的。
古语里,‘乾’为天,‘坤’为地。
古代人对地球的认识还停留在“天圆地方”
故筷子的‘方’头为‘地’,即‘坤’;
筷子的‘圆’头为‘天’,即‘乾’
《易经》中,
“坤下乾上”为‘否卦’,
“坤上乾下”为‘泰卦’。
有一个成语――“否极泰来”,
意思是“坏到了极点,就会转变为好的”。
既然地在下,天在上
那为什么“地上天下”(坤上乾下)
才是“泰卦”呢?
因为地本性向下、天本性向上,
“地上天下”则天地交合,君子当道,
是为泰。
“地下天上”则天地不交合,小人当道,
是为否。
所以否卦中的“坤下乾上”:,
指天在上、地在下,天地、阴阳无从交合,不利于万物生长;
而泰卦中的“坤上乾下”,
指天在下、地在上,天地交合、相互转化,天地万物才能生长繁荣。
人们造筷子必然是要好的寓意,
所以筷子方头朝上,圆头朝下,
即“坤上乾下”――符合‘泰’卦。
因为筷子入嘴的这头,是圆头,
属于‘乾’卦,也就是‘天’
所以我们老话讲“民以食为天”。
二、然后说说“筷子”二字的来历:
筷子在先秦时代被称为‘梜’(jia),
汉代被称为‘箸’,
李白《行路难》中曾云: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如今住在天津的老人们,
吃面条的时候也总爱说:“再来一箸子!”
他们说的“再来一箸子”,
就是“再来一筷子”的意思。
明代开始,筷子才被称为‘筷’
明朝陆容《菽园杂记》中云:
吴俗舟人讳说,
‘箸’与‘住’谐音,讳‘滞’
故改‘箸’为‘快’。
吴中的船民和渔民特别
忌讳‘箸’(zhu),
因为他们最怕船停‘住’(zhu)
船停住了,行船者就没生意了。
他们更怕船‘蛀’(zhu),
因为古代都是木头船,木头船‘蛀’了,
船漏水了,就没法捕鱼了。
清代,民间开始将“竹字头”加在‘快’上
《红楼梦》第四十回,贾母宴请刘姥姥一段。曹雪芹三次称‘箸’,两次称‘筯’,
而有四次直接写明“筷子”。
当今社会,筷子的称呼已经习以为常,
但人们在书法、诗词作品中,
依旧称筷子为‘筯’或者‘箸’,
并没有“忘其始也”。
三、老人们非常忌讳一大把筷子有长有短地扔在那儿,因为这叫“三长两短”。
为什么呢?
您大概知道“三长两短”这个成语的意思,
我再详细解释一下,“三长两短”意为
“意外的灾祸”,特指“人的死亡”。
古代人死了,不像现在,是火葬――火化了就完了。那时候是土葬,得装进棺材,埋进土里。
您可以数一数那棺材板:
前后是两块短木板,两旁加底的是三块长木板,这五块木板合在一块儿,
做好的棺材就叫“三长两短”。
所以老话说“三长两短”,
这就说明一个人要死了――筷子也是如此,
所以说这是非常忌讳的。
四、
这饭盛满的时候,还忌讳把筷子插在饭里头,
因为只有供奉死人的香炉里边才插两根香。
在封建社会时期,每当有死刑犯要被砍头的时候,他最后那顿饭就是这么处理的。
那顿饭叫作“长休饭、永别酒”。
刽子手把人架出来之后,
差(chai)人给犯人拿的米饭,
就是一双筷子立在里面,
吃完这米饭,你这人就算完了。
所以说不允许把筷子插在饭里头,
这是大不敬,等同于给死人上香,
这个行为在吃饭的时候是绝对不能被接受的。
您之前可能没想过,
一双小小的筷子里也会有这么多讲究。
但不管怎么说,民以食为天,
进入信息时代,人们大多没这么多讲究了。
吃得好一点,对老百姓来说,
才是一种莫大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