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熊孩子,太不听话了!
清晨在上学的路上,一位穿戴整齐的妈妈,匆匆忙忙地往前走,一边走一边不时地回头,望着自己的孩子大喊:“快走!马上要迟到了!”,一个小男孩背着书包,远远地落在妈妈的后面,漫不经心地往前走,随手捡起地上的一根树枝,在空中挥舞着,对于妈妈的喊叫充耳不闻,自顾自地玩着小树枝, 不一会儿,又好奇地蹲着地上,用树枝划拉地上的蚂蚁。妈妈回头一看,顿时气不打一处出,火急火燎地跑到男孩跟前,一把抢下孩子手上的树枝,大吼:“跟你说了,都要迟到了,你怎么这么不听话啊?”拖着孩子往前走,孩子使劲挣开妈妈的手一溜烟又跑回原处,继续看蚂蚁。妈妈没办法,只好再折回来,任由孩子喊叫踢打,连拖带抱,把孩子弄进校门口,消失了。
看到这一幕,作为家长,屏幕前的您是不是很熟悉呢?是的,可能很多家长包括我自己都曾上演不同版本的“快走!”“快吃!”“快做作业!”这些催促话语信手拈来,连绵不绝,孩子呢?就朝着我们希望的反方向越走越远,越催越慢,拖拉,磨蹭,消极对抗.......
不明就里的我们往往会给孩子下定论:这熊孩子,太不听话了!
孩子听话的背后--父母言行一致
孩子没有错,错的是父母的教育方法,孩子主观意愿上是真的想跟父母做对吗?是什么原因导致孩子的行为和父母的要求大相径庭呢? 经申爸研究观察分析,孩子根本就听不懂父母的话,需要在和父母的互动中理解,如果父母接下来的行为态度和他们的言语真实意图不一致,可能正好相反,孩子在一次次错误的互动体验中,习得的意思当然也是错误的,表现出来的行为可想而知了。
“快”在成年人的眼里,很好理解,赶快,迅速行动。然而,在孩子眼里,“快”是一个抽象概念,具体怎么表现才算快呢?他是不知道的,联系具体的场景和体验,获取认知并表现在行为上。正如文章开篇举例,妈妈要求“快走”,然而实际行为是一次次折回,孩子获取的体验是,我可以玩我的,反正妈妈不会丢下我不管,次数多了,孩子习得妈妈的“快走”就是“慢慢玩儿”。
孩子要听话,要求父母一开始最好做到言行一致,平淡坚定的要求孩子做到,如果做错了也没关系,现在开始坚持做对,只是需要花费更长时间淡化之前的错误印记,建立正确的模式。
做到言行一致,只需一定之规
既然孩子听不懂要求的言语,那就要求孩子的行为坚定不移地做到,要求的言语和行为完全一致,孩子自然而然习得要求背后的行为,也就能说到做到了。
如何平淡坚定地要求孩子做到呢? 那就是万能钥匙“三不一要求”,不配合,不回应,不动怒,经山上众多父母和孩子的实践证明,“三不一”要求,坚定要求孩子照做,亲子关系越来越融洽,孩子逐渐建立起终身受益的直面任务能力,何乐而不为呢?
有关“三不一要求”具体心法,且看后续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