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汪曾祺的美食文章写得好,初读并不觉得。今日复读,以为真妙。
这妙字从何说来?从文章细节处——“肉丁(不用副食店买的绞肉末)炸酱与青豆同嚼,相得益彰”。一般老饕的文章,虽也对食材的大小形状极其讲究,但不会加个括号注明不良的做法。因为他只知道怎样好看好吃,并不知如此讲究得费多大劳力。只有那些亲自掌勺的人,才动过节省劳力的念头,然机器不像双手,能得心应手地将食材加工成想要的形状。于是就被那些追求极致而不厌其烦的厨师所淘汰。我常看面点大师朱厘米的视频,他说,技艺越高超的面点师父工具越少。所以,能在美食文章中写“不用副食店买的绞肉末”,我就知道汪曾祺先生不单是个美食家,他一定也是个很会做饭,且很享受做饭的人。这一点,拉近了我与他的距离。
我以前也贪图省力,包饺子、做肉圆、夹馒头的肉,都是在肉摊上现买现绞的。后来还专门买了电动绞肉机,几秒钟就能将肉块打成糜(要手工剁一块肉糜起码得十几二十分钟)。机器绞的肉糜只适合包饺子,饺子馅细腻,什么都切成细末,然后将所有食材混合,顺时针搅拌上劲,令彼此水乳交融,饺子馅舀起来应是粘实的一坨,分不清材质。而饼和馒头肉馅得切成与其他馅料等大的肉丁,若用饺子馅的肉糜,炒熟后看不到肉,显得寒酸。且吃在嘴里,在颗粒状的食物中,夹杂着一些末渣子,不爽不净。肉圆的肥肉,得切成丁,若绞成泥,蒸熟后全化在面食里。切成丁,能咬到香而不腻的肥肉粒,就像咬破一粒胶元蛋白,吱,油水就冒出来。瘦肉则切得越细越好,肉圆的口感是香软Q弹的,冷不丁咬到一粒柴柴的瘦肉丁,第一反应肯定想象剔鱼骨似的用舌尖将之剔出来。美食有许多个性化的需求,机器根本没法满足。
我买过许多厨房小家电,面条机、揉面机、榨汁机、破壁机、吐司机、咖啡机、电饼铛、煮蛋器、面包机、空气炸锅、绞肉机,其中很多都送人了。平底锅可取代电饼铛,有烤箱就不必买空气炸锅和面包机。面条机不仅拆洗麻烦,揉面时间短,面条无劲道,且出面时得站在一旁撒干粉,防止粘连,手工擀面都比它省力。破壁机是必要的。榨汁机除非喜欢喝果汁,使用率很低。吐司机烤的吐司片松脆,可备。咖啡机对于我这样的咖啡党而言,是必备的。
揉面机,初时为制吐司而买,因为要揉出手膜的效果,手工得揉上一小时。随着面点技艺越来越娴熟,它就和绞肉机一起被打入冷宫。不同的面点对面团的软硬度要求不同,有时只是细微的差别,全靠有经验的手来判断、掌控。面点师傅只需一块案板,在上面摔打揉搓,面就成团了。手工揉的面团,富有灵魂。
再看汪先生写家常菜,闲闲几笔,就知他厨艺不简单。“扁豆不管怎么做,总宜加蒜。”“嫩蚕豆连内皮炒,或加一点碎切的咸菜,尤妙。稍老一点,就剥云内皮炒豆瓣。有时在炒红苋菜时加几个绿蚕豆瓣,颜色既鲜明,也能提味。”、“青蒜炒回锅肉甚佳,以拌豆腐,配搭不当。”炒菜有时必须加点这个,不能搭配那个,完全无道理可讲,全凭直觉,但奇怪的是,这种直觉在爱好做饭的人身上又出奇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