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到了完成雅思贝尔斯《什么是教育》这本书读后的大作业。啃读的艰难,阅读的艰涩,思考的琐碎,使我并没有形成清晰的习作思路和强烈的表达愿望。
但是,也正如今晚在罗胖(他已经瘦身成功,更加儒雅睿智精神)的直播“《中华文明群星闪耀时》在长城上读人文历史”中,罗胖说,写作其实是很多人都是坐在电脑前还不知道自己要写什么,怎么写?但是就是写着写着,慢慢地理清了思路,逐步的将平时的积累以及思考在写作中提炼表达了出来的过程。
对于这一说法,深以为然。每天,对于我来说,阅读写作打卡的过程就是这样。因为,读完一章后,有时大脑是一片空白,并没有留下些什么?尤其是像《什么是教育》的这样一本书,读起来很艰难、很艰涩,理解都很困难,更谈不上有什么感悟了。
也很幸运,在这个暑假,新教育教育学读书会的负责人吴尧达老师又不辞辛苦,组织老师们发起了连续五天的专家导读。在专家大咖以及书友们的碰撞和交流中,对于原来那些难啃的地方,以及读错的地方的确有了更加深入和清晰的理解和认识。更为重要的是老师们也总是将读书的思考与收获与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紧密地联系起来,渴望通过阅读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
在我们的实际教学工作中,总是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杨绛说,“你的问题在于读书太少,而想得太多。”以及“读书的意义大概就是用生活所感去读书,用读书所得去生活。”
在这段时间的啃读中,对于这两句话的理解更是深入。原来,我们的很多问题,前人其实已经代替我们或是帮助我们思考过了,也已经帮助我们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只是因为我们读得太少,想得太多了。
无论是写作还是读书,我知道这都是在做一件艰难而正确的事情,都是走一条少有人走的路。
选对赛道做对题,多做隐藏变量的事情。读书写作,是我选择的一条正确的赛道,坚持阅读、坚持写作,坚持思考,坚持表达分享,或许读书写作并不能够立竿见影的给我带来改变和好处。但是,我知道,在阅读中、在思考和写作中,我的肤浅、急躁、慌张、焦虑,在渐渐远去,我也在不断明晰自己的教育理念,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