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基业,人才为本。2024年全国组织工作会议强调,“要扎实有序推进国家高水平人才高地和吸引集聚人才平台建设,更好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做好新时期乡村人才振兴工作,就要努力在引育人才、成就人才上取得新突破,实现人才“活水”源源不断、竞相涌流。
要有“风物长宜放眼量”的谋略,厚植育才营养沃土。当今时代,人才资源已成为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要素,因此培养人才、建设人才队伍时,必须树立与时俱进的人才观念,以正确的用人导向为引领。要强化帮带培育,着力抓好教育、医疗、科技“组团式”帮扶工作,大力实施乡村振兴人才培育工程,大力开展产业人才培训,统筹推动各领域人才向基层一线流动,带动培养一批本土优秀人才。要加强校(院)地合作,加快建设实习实践基地,努力做到“一县一站”、“一乡一基地,以人才项目为抓手,引进一批团队到本地开展技术服务、人才培养等工作,与高校(科研院所)形成长期联系纽带,促使科研成果走出校门,落到当地,变成产品,形成产业。
要有“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视角,打造人才聚集磁场。人才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第一资源,谁拥有一流创新人才,谁就拥有科技创新的优势和主导权。面对新形势新格局,发展新质生产力,同样需要精准引进人才,要结合新形势、新任务、新趋势及本地产业发展的需要,坚持“强优势、补短板”的原则,立足本地产业特色,制定具有比较优势的引才政策,释放好人才“虹吸效应”。要聚焦教育、医疗、农业科技领域技术弱项、经验盲区、“卡脖子”难题等,借助干部人才“组团式”帮扶契机,面向全国引进急需急缺专家人才。要建立乡贤人才“蓄水池”,充分用好本地在外人才、高校毕业生等资源,主动出击对接,用乡情、亲情、真情吸引“千里马”接踵而来。
要有“不拘一降人才”的格局,搭建用才创新舞台。引才、育才归根到底,是为了更好地用才,用好人才是发挥人才效能的关键所在。新征程上,要持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坚决破除“四唯”(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唯奖项)人才评价现象,探索建立以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技术水平、带动能力和群众认可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注重以“实绩论英雄”,全面激活人才创新内生动力。要鼓励乡村振兴带头人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以“头雁效应”激发“雁群活力”,以自身创业经历现身说法,发挥传帮带,培育一批土专家、田秀才、养殖能手等农村实用人才,让乡土人才能力“强”起来。要建立乡土人才榜,塑造一批“创业之星”,不断扩大乡村人才的影响力,激发人才的荣誉感、成就感和幸福感,让发现人才和培育人才成为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