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出身平民,他的父亲是一个石匠。他从小跟父亲学手艺,掌握了一手熟练的雕刻技术。本来苏格拉底有可能成为一个雕刻家的,但他的兴趣并不在雕刻石头,工作之余,他总是挑灯夜读,朗诵那脍炙人口的荷马史诗和其他著名的诗篇。有些时候,他出入雅典剧院,欣赏埃斯库罗斯的悲剧,或者徘徊于市政广场,缅怀英雄们的业绩。他虽然很贫困,但对自己的石匠工作并不十分卖力,只要收入够一家糊口就不多干了,他宁愿上街去和人聊天。苏格拉底的谈话方法,也被人称为“苏格拉底方法”,就是引导人们去不断思索。他总是装出自己什么也不懂的样子,引起别人提出问题,然后他不断地反问请教,启发对方去怀疑自己的前提,发现真理。他认为,自己的任务就是充当“智慧的助产士”。
苏格拉底坚持自己的信仰,并不惜为此献出自己的生命。他的执着、正直得罪了不少人,最终招来了杀身之祸。公元前399年,希腊世界的雅典进行了一场著名的审判。70岁的哲学家苏格拉底,这位“亘古以来最有智慧的人”,被雅典人以城邦利益的名义判处了死刑。苏格拉底被指控三项罪名:反对城邦的旧神、试图引入新神和腐蚀青年。而从苏格拉底申辩的全过程来看,与其说上诉者有谜一样的面孔,不如说苏格拉底做了谜一样的辩护。他的申辩目的是为求生,可他申辩的方式却似乎努力往相反的方向行进。他似乎更愿意看到眼前的结果。他平静地向所有在场的雅典人说:雅典的同胞们,过不多久,那些试图诋毁城邦的人就会把杀害哲学家苏格拉底的罪愆加在你们头上。处死我的人啊,我要告诉你们,我一死去,复仇就会降临到你们头上,你们会受到比你们杀我痛苦得多的惩罚。……如果你们指望用把人处死的办法来制止对你们错误的生活方式进行指责,那么你们的想法错了。这种逃避的办法既不可能又不可信。最好的,也是最方便的的办法不是封住别人的嘴,而是自己尽力为善。
对于他的死,他的敌人拍手称快,他的弟子哀叹不已,后世的人更多予以崇敬和赞美。据说,在临刑之前,一个女人突然跑到他跟前,伤心地哭泣:“我真伤心,你什么罪也犯,可他们就要处死你了。”“傻大姐,”苏格拉底笑着说,“难道你希望我犯罪,做一个真正的罪犯死去才值得吗?”
最后的时刻到了,他的学生围拢过来,心情沉重地看着即将死去的老师。在太阳落山之前,当狱卒带着毒药进来后,他以平静的语调对他说:“你应该知道怎样做,来吧,告诉我怎么做。”狱卒答道:“你喝下这杯毒药,然后站起来散散步。等你感觉到脚发沉时再躺下,麻木感就会传到心脏。”苏格拉底从容不迫地照着他的话做了。最后躺在床上他想起了一件事,急忙拉下了盖在脸上的布说:“克里托,我欠了阿斯克里皮乌斯一只鸡。记住,一定要替我还他一只鸡。”克里托与阿斯克里皮乌斯都是苏格拉底的学生。苏格拉底关照完这件事,便安详地闭上眼睛,又盖上蒙脸布。一代哲学大师便永远离开了他心爱的学生们。
苏格拉底是痛苦的。他的痛苦在于自知。因自知无知而带来的聪明,因聪明而带来的透彻。 “众人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或许正是在不能承受痛苦的时候,他自己选择了死亡。而在苏格拉底眼中,生与死本来就是生命的两种状态。
苏格拉底离世后,雅典开始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转而去追究当初控诉苏格拉底的人的责任。一些人被流放,还有人被判处了死刑。但正如黑格尔指出的那样,“苏格拉底是一位悲剧英雄:他过早地来到了一个危机重重的世界;等到那个世界明白这是它的运气,一切都已经太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