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在其著作《思考,快与慢》中提出了“双系统”模型,用以解释人类的思维运作机制。根据该理论,人类的思维分为两个系统:
系统1是快速、自动、无意识的思维方式,负责处理日常决策和熟悉的任务;
系统2则是缓慢、逻辑化且需要有意识参与的思维方式,主要用于应对复杂的决策和问题。
人类日常的行动很大程度上由系统1主导。美国心理学家温迪·伍德(Wendy Wood)的研究表明,大约43%的日常行为源自习惯。这是因为大脑倾向于将重复性行为转化为“自动化行为”或习惯。例如,骑自行车、刷牙、打字等一旦变成习惯,几乎可以在不假思索的情况下完成。
当然,行动的自动化有其好处,它让我们在生活中无需反复思考一些简单、重复的任务,节省了大量的认知资源。然而,当这些“习惯”是负面的,甚至有害的行为时,它就会变成一种困住我们的循环。比如,焦虑时吃零食、压力大时购物或拖延等,这些坏习惯一旦形成,便进入了大脑的“自动操作系统”,不再需要有意识的决策,往往发生在我们注意力之外。它们逃离了我们意识的“监控”,让我们不知不觉陷入不良行为中。
小咒语:
那么,如何打破这种自动化的循环呢?首先,意识到行为是最关键的一步。为了做到这一点,我分享一个简单的“小咒语”“我注意到现在我有这样一个想法:XXXXXX”**
这个咒语的核心在于通过简单的语言将潜意识中的行为意识化,把它从系统1拖拽到系统2。当你感到压力或焦虑时,习惯会让你自动做出某种行为——比如吃零食或打开外卖软件。然而,通过这个咒语,你把这种自动化的行为带回到意识层面,进行“监控”和“审视”。
假设你正在工作,突然感到一股压力袭来。以前的习惯让你不自觉地拿起手机,准备点一份快餐来舒缓情绪。此时,你可以使用这个咒语:“我注意到我现在有这样一个想法:我想点外卖来缓解我的压力。”
这个咒语看似简单,却非常有效,它强迫你停下来,打破自动模式。你不再是无意识地按下手机的按钮,而是让自己停下来,意识到当前的情境。通过这种方法,你把自动化的反应拉回到有意识的控制之下。
坏习惯的本质在于它们通常在无意识中发生。我们感到压力时,自动反应就是寻找一种“奖励”(如食物、购物、玩手机)来缓解情绪。通过这个咒语,你正在重新唤醒大脑的“监控系统”,主动提醒自己,你现在正在有一种特定的情绪,并因此有了某种行为倾向。
你意识到自己有一个坏习惯时,你已经创造了一种“情绪和行为之间的间隙”。这种间隙让你有机会重新选择你的反应,而不是自动地陷入不良行为中。举例来说,你意识到自己想点外卖来舒缓焦虑时,这种觉察可以帮助你停下来思考:“我真的需要吃东西吗?还是我只是因为感到压力而想做这件事?”
共勉!
在刺激与反应之间有一个空间。在那个空间里,我们有能力选择我们的反应。在我们的反应中,蕴含着我们的成长与自由。
—— 维克多·弗兰克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