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读懂50部哲学经典~古希腊通过宗教以概念诠释世界1/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的申辩》

——柏拉图

(公元前427年到公元前347年)

有关好好生活的哲学

要尽可能使自己的灵魂变得更好

何为真?何为善?怎样生活才算是过上了好的生活?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因这些问题感到困惑,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也是如此,柏拉图在其师苏格拉底身上看到了一位不断叩问并尝试回答究竟什么才是好的生活的哲学家的姿态。

怎样才算好的生活呢?

苏格拉底与承其衣钵的柏拉图是哲学史上最早开始思考这个问题的哲学家。

《苏格拉底的申辩》是柏拉图的早期对话录之一。

公元前404年,以雅典为首的提洛同盟你以斯巴达为首的伯罗奔尼撒同盟之间爆发了伯罗奔尼撒战争,最终以雅典战败告终。5年后为了让哲学家背负战败的责任,雅典政界的重要人物阿尼图斯指使莫勒图斯向雅典法庭 状告苏格拉底,“不信城邦诸神,使青年堕落”。

目睹审判全程的柏拉图从头至尾的记录了苏格拉底的申辩。

只说真话

在当时的希腊教授辩论技巧的智者学派势力强大。善于辩论是成为政治家出人头地必不可少的素质。在辩论中打动听众的心、将谈话引向对自己有利的方向十分重要

在这样的情况下被智者学派告发的苏格拉底在申辩最初就说:

雅典人们控告我的人做了完美的陈述,完美到几乎使我忘了我自己到底是谁,然而我并不擅长申辩,甚至从来没有来过法庭,雅典人不要关注我的用词,请倾听我所说的是不是真话。

简单来说,苏格拉底想要人们摈弃遣词造句、表情及声音造成的偏见,而仅去捕捉话中的真相。

无知之知

苏格拉底在申辩过程中表示自己拥有与智者学派不同的智慧,这种智慧是“无知之知”。许多人看到过这个词,但是少数人知道它的出处。

苏格拉底如是说——我曾在德尔斐神庙里问过有比我更有智慧的人吗?神明显灵回答说:没有人比苏格拉底更有智慧

我们暂且不论这件事情的真伪,苏格拉底从来不认为自己是有智慧的人,德尔斐神谕使他大为震惊,怎么会没有人比如此无知的自己更有智慧呢,苏格拉底十分不解,直到想起他与某个政治家的对话时,他才终于明白了神谕的含义。

那个政治家却有许多关于经营生活的智慧,但他对我们真正应该了解的“善与美”一无所知。

似乎正因为这一点细微不同,我比他更有智慧,对我来说不知为不知,我似乎只有在这一小处胜过他。

苏格拉底说,不仅是这位政治家,回想他曾经访问对谈过的其他贤明在外的人物,他们似乎也是只有关于世俗的无聊知识,却能像便知天下一切事一般滔滔不绝。

在这一点上,苏格拉底与这些人形成了鲜明对照,苏格拉底能意识到自己的无知,从“一”开始探索真正值得思考的事物

应当关心自己的灵魂

真正值得思索的问题不是怎样才能获得成功,而是如何过上好的生活。那么怎样才算过上好的生活?苏格拉底对灵魂的关心为关键词,继续向听众申辩。

如果我能获得释放,我会遵从神的旨意劝说人们,你们是伟大城邦雅典的公民,不要如此关心能赚多少钱,能收获多好的名声或多高的地位,你们真正应该关心的是如何使自己的灵魂变得更好。

苏格拉底认为好好生活就是要注意使自己的灵魂变得更好,无论花费多少金钱,如何修饰容姿,都无法使内在的灵魂变得更好。唯有促使灵魂朝着更好的方向前进,灵魂才会变得优秀。

探索崭新伦理观的哲学家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的申辩中描绘的苏格拉底,确实是一个怪人。简单来说,苏格拉底的主张就是——谁都不能阻止被神选中的我去批判人们、督促人们关心自己的灵魂

但是从这本书中可以看出,对于柏拉图而言,苏格拉底是一个不受当时的文化习俗等价值观限制的哲学家,他怀抱一种无知之知的自知之明,从零出发,彻底的探索什么才是真正好的事物。

苏格拉底最终败诉,饮鳩而死,然而他对“我们真正应该求索的是善与美的坚定信仰被其弟子柏拉图继承,成为《裴德罗篇》《理想国》等柏拉图对话录中的中心思想,并在这些作品中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