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 《父爱之舟》课例研究

        课讲完了,轻松的同时也留下了一些遗憾。

        这是我第一次独立完成一节课的教学设计。从选课到制定教学大纲,从文本解读到教学设计,之后又经历了试课、磨课。尤其是后期确定教学目标,完成教学设计,真的是一个十分艰难的过程,但还好,自己坚持下来了。

        一路坚持,有很多话想说。

        说说自己一路备课的艰难和充实,说说自己讲完课后的感受和那些留下的小遗憾。课已经结束了,脑子里却还一在思考,完全停不下来的节奏。原来认真去备一节课的结果是,从开始着手备课,一路准备下来,直到讲课结束,一直有话想说。

        徐老师说,趁热打铁,记录下来。

        于是,我又翻开了我备课过程中记录的那些只言片语、点点感受,还有那许多的迷茫和困惑,突然觉得很珍贵。这也要感谢徐老师的提醒,让我坚持记录,让我在今天做总结时,在我有话想说时,真正有话可说。如果没有这些及时的记录,这些备课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可能就真的成为了闪念。

        课讲完了,从选课,到备课、讲课,一路经历了很多,记录了很多,现将这些内容整理如下:

一.选课

        九月底接到焦校长的通知,工作室准备在十月底进行换校讲课,让大家提前选课,做准备。

        接到通知后,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选课。在选课上,我个人比较喜欢情感类的文章。如歌颂父爱、母爱和友情类的文章。在我从教这十年中,我上过的自己最满意的课有三个:《妈妈的账单》《地震中的父与子》和《送元二使安西》,它们分别是关于母爱、父爱和友情的。这样的内容贴近生活,学生有自己的切身体会,在课堂交流和情感体验上更容易产生共鸣。

        因为我现在教授的是五年级,所以,这次上课,我把选课范围锁定在了五年级上册的第六单元。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舐犊情深”,编排了精读课文《慈母情深》《父爱之舟》和略读课文《“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些课文有的写了无私的母爱,有的写了深沉的父爱,还有的写了父母对孩子不同爱的方式,展现了父母与孩子间的点点滴滴,字里行间蕴含着真挚的情感,能引起读着的共鸣和思考。

        第一篇《慈母情深》我个人很喜欢,这是一篇歌颂母爱的经典,文字读起来忍不住会鼻子一酸。这样的文章也成为了很多教师上公开课的首选。所以无论是教参还是网上,都有很多设计很好的经典课例和视频,如果选择这样的文章,在备课上应该会轻松一些,但也容易思维受限,很难有更新的突破。所以,我决定挑战一下,于是选择了第二篇课文《父爱之舟》。这是一篇新课,代替了原教材中的《地震中的父与子》。

        这是吴冠中先生的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的父亲已经去世,对他深深的思念只能依托于梦中相见。课文以梦的形式呈现往事,描写了作者和父亲在一起的一个个生活场景,表现了父亲对作者无微不至深沉的爱,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对父亲的无限思念。

        教参上关于这一课的内容只有两张,一个教材解析和一个简单的教学建议,在备课上确实有很大挑战。这次我准备脱离网上的优质课设计和视频教学,认真设计一节真正属于自己的课。

二.研课

        初步选定课后,我在徐老师的指导下制定出了备课大纲,接下来的备课过程就围绕教学大纲展开。

1.朗读

        我知道想讲好一篇课文,首先自己要喜欢,要读好。于永正老师也说:备课先备朗读,一篇课文你读了二十遍以后才能有所思有所悟。于老师一直坚持上课前先把课文读上个二三十遍。

        于是,我从朗读入手,开始走近课文。并且,我还给自己定了个目标,把这篇长文背下来。

        定下课后的第一周,我就是读课文,一遍一遍地读。读着读着便有些犹豫了。首先,是因为课文太长了,第一次挑战长文短教,心里确实没底。其次,这篇课文的语言太平实了,初读是没有太多感受的。我之前讲过的情感类的文章,里面会有很多对话或者心理描写,便于学生体会。而这篇课文就是用平白如话的语言描绘了一个个细小的生活场景,而这些生活场景和学生们现在实际的生活体验有年代上的隔阂,引导学生去体会当时作者的那份感受和心情上也会有一定的难度。

        面对这些困难,也有过思想斗争,想过换课。但最终还是选择了这篇课文,原因依然是想挑战一下自己。我想,既然《父爱之舟》这篇课文放入本单元中,代替了原教材中的《地震中的父与子》,一定有它的可取之处,有其存在的内在涵义,这正是我需要通过解读教材,继续研读、挖掘的地方。

        课定下来后,正值国庆小长假,我就走到哪儿把语文书带到哪儿,有空余时间就翻开读,翻开背。闺女见我整天念念有词,也来了兴趣,还陪着我挑战背诵了两个自然段。国庆节回老家,也是带着一本语文书回去的。终于在国庆假期结束的时候,背下了全文。

        其实,背诵并不是最难的,难的是完成第二个目标:把课文读好,把自己读哭。做到这点不容易,但我知道我的朗读经历,会为我接下来的课堂和朗读指导提供一些思路和方法。

        根据以往的朗读经验,我先是从文章的感情基调进行把握。本文是使用梦境来结构全篇的,作者是从思念的梦中醒来,醒来时已泪湿枕巾。这样一篇文字仿佛是作者坐在床前向我们低诉往事,所以朗读时要轻声低缓,以此来呈现梦中那一幅幅美好的场景。

        找准了感情基调,我又从标点符号入手,把握停顿和节奏。我注意到文章多次在段尾使用感叹号,如:“我刚刚梦醒!”“万花筒里那千变万化的图案花样,是我最早的抽象美的启迪着吧!”“这个船舱里的背影也就分外明显,永难磨灭了!”“我什么时候能用自己手中的笔,把那只载着父爱的小船画出来就好了!”在这样一篇语言极其平实直白的回忆性散文里,感叹号的使用格外慎重,也是作者感情的升华。如何读好感叹号,也是我需要把控的一个重点。其次,是词语的读音和重读等,文中“父亲”“枇杷”“茶房“”教训“”便宜“”臭虫“”疙瘩“”冤枉“”心思“”地方“”时候“等都读轻声,这些词语的出现可以使语言更柔和。

        之后,我又从网上搜集了一些名家视频,边听边跟读,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朗读技巧和语感。

        但这一些努力只是把课文读好、读出了节奏,却并没有真正把自己融入进去。于是,我想到借助音乐的手段,渲染一下氛围,找找感觉。一个安静的晚上,我放着轻柔的音乐,完全投入地去读,读着读着,忍不住鼻子发酸。当读到“我从舱里往外看,父亲那弯腰低头缝补的背影挡住了我的视线。后来,我读到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时,这个船舱里的背影也就分外明显,永难磨灭了!“泪水就模糊了视线,哽咽到无法读下去了。后来,我回忆自已的朗读过程,当我完全投入地去读时,脑海里会呈现一些画面,或是书中的,抑或是自己的,这可能就是我们经常说的,读出画面感。于是,我便找到了这节课指导学生朗读的诀窍,那就是边读边想象,同时结合自身的情感体会,读出画面感。

2.文本解读

      《父爱之舟》是部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以“舐犊情深”为主题,旨在引导学生体会场景中蕴含的情感。

        本文是吴冠中先生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文章以梦为境,以时间为序,追忆了早年“我”与父亲住旅店、逛庙会以及父亲送“我”上学、考学等生活琐事, 通过这些看似平淡无奇的琐碎小事,写出了无私的父爱,用明白如话的语言表达出对父亲深深的感激与怀念之情。

        这篇文章虽然篇幅较长,但除了几个现在不常用的名词——“茶房”“教员”“初小”“高小”等,学生阅读起来并没有太大难度。文章共描述了早年作者与父亲生活的七个场景,若采取传统的解词析句、体会情感,会费时费力,重复繁琐。因此,对于教材的全面和个性解读显得尤为重要。

        结合文本的特点,我把文本解读落脚在:关注作者,关注语言,关注写法三个方面。

                            关注作者

        本文的作者吴冠中先生是一位美术大师,他的美术作品能卖到几千万一幅。文中的两幅插图便是吴冠中先生的作品。第一幅是美丽的江南水乡图,“故乡”是吴冠中作品中最常被表现的题材之一,这股乡愁被他转化成画笔下的白墙黑瓦、小桥流水和片片小舟,很多人在看到吴冠中的作品时常常感慨:我们很难想像,一个人的童年要过得多么美好,才至于如此不愿忘怀。也正因此成就了其个人艺术创作的亮点,也成全了无数艺术爱好者的欣赏点。

        但是,了解吴冠中先生的童年背景发现,他的童年其实过得非常艰难。吴冠中是家中的长子,他们兄妹九个,母亲长年卧病在床,需要长期服用汤药。父亲也只是一个小教员,收入并不多,除了要养蚕贴补家用,父亲还要种地、做家务,照顾家中的九个孩子。但即便生活如此艰难,父亲依然竭尽全力,供他上学,依然愿意为了孩子们,倾尽所有,也正是在这样强烈而浓厚的父爱下,吴冠中才有了虽清贫却无比美好的童年,才有了后来这些伟大的成就,是父爱成就了他,所以,这样的爱,怎能不令人动容呢?

        第二幅是小舟图。了解吴冠中先生的作品发现,他的很多作品中都有这样的小舟,那吴冠中和这小舟有着怎样千丝万缕的联系呢?通过读文,我们知道了,原来这小舟陪伴了他整个求学过程和成长历程,也承载着父亲对他的爱和期望。这是引导学生理解父爱之舟的双重含义的关键。

        为了进一步了解作者,我还从网上搜集了吴冠中的美术作品,了解他的绘画风格,以及绘画艺术对他文学作品的影响。

                            关注语言

        温儒敏先生说:母语的学习应注重语言的学习和训练,让学生在对文字的理解和感悟中,积累言语表达的形式,提高言语表达的能力。

      课标中也明确指出第三学段的阅读目标是: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的表达顺序,掌握一般叙事作品的表达方法。五年级孩子,我们应该把关注点由“课文写了什么“走向”课文是怎么写的“,关注言语表达方式,提升语用素养。

      《父爱之舟》这篇课文最大的特点就是言之有序。本文以倒叙的手法,通过梦境的方式,给我们呈现了一个个我与父亲生活的场景。而这些生活的场景,又是以小舟为线索,按照作者成长顺序依次排列起来的。文章的整个结构条理清晰、脉络分明。

        其次,进入文本中,进入作者刻画的这些细小的场景中,也可发现其在语言表达上的基本规律。

        如课文的第三自然段,在表达上就非常值得借鉴。第三自然段中,作者先写了自己梦到了姑爹的小渔船,接着写到了梦到小渔船的原因,然后又由小渔船回忆起了住旅店这件事,最后写出了父亲想挤出钱为“我”换房子,从而表达了深深的父爱。这样言之有据,言之有序的表达方式是很值得五年级孩子去发现,去学习的。很多孩子到了五年级在表达时还是语句不通,思维混乱,就是没有注意到言语表达上的顺序和关联。如果我们都能以这些优秀的文本为例,引导学生去关注,去发现、去学习,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一定会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在这七个场景的描写中,作者的叙事方式是完全不同的,所以,读起来既不会觉得重复啰嗦,也不会觉得枯燥乏味。如作者在描写“逛庙会“这个场景时,在表达上就很有特点。作者先用了大量的笔墨,写了庙会的热闹和丰富,重点突出了好玩和好吃的东西,之后,笔锋一转,写了父子俩只能在一个偏僻的角落吃凉粽子。在这样鲜明的对比下,自然而然地引出父亲因为心疼我,给我买热豆腐脑,自己却不舍得吃的画面,以及父亲亲手为我制作万花筒的事情。这样的对比,更能体现人物形象,凸显感受。也让学生知道了场景描写、细节描写对于烘托人物心情有着重要的作用。

                            关注写法

        吴冠中先生是一位美术大师,所以,写起文章来,也可见其美术创作手法。文章用工笔细描与白描相结合的写法,疏密有致的刻画了一个父亲的形象,体现了一个画家的独特视角与写作功力。

        文章一共描绘了七个场景,但这七个场景的描写并不是平均用力,而是有详有略,如一幅水墨画一般,或浓墨重彩,或轻笔淡描。所以,在教学七个场景时,无需均匀用力,重点突出即可。

        细读文本发现,在这七个场景中,有三次写到了小船。于是,我决定把文章分为两部分来处理,一是通过小船体会父爱。在出现小舟的这三个场景中,最浓墨重彩的当属“入学途中缝补被子”,这在吴冠中的记忆中永难磨灭。教学中,我会把这个场景作为重点理解,抓住“长期卧病”一词,了解吴冠中的家庭背景,理解父亲的不易,从而感受父爱的深沉。接着以点带面,理解这只小舟不仅陪伴了我整个的求学经历,还承载着父亲对“我”的爱和希望,从而感悟《父爱之舟》的深刻内涵。二是解读没有出现小舟的这些场景,让学生体会父爱其实是藏在这些生活小事之中的。在这部分内容中,逛庙会是作者花费笔墨最多的一个场景,可以作为重点学习体会。

        最后,再次聚焦题目“父爱之舟“,引导学生发现这是有虚实两种含义的,”实“指父亲几次借用载我驶向人生一个又一个关口的那只小渔船,”虚“指伴随我成长的浓浓的父爱。爱本是一个抽象的字眼,但透过文本一个个场景、一件件小事,变得可见可感,真切细腻了,这种写法叫以小见大,这也是在课堂上要渗透给学生的。

3.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是备课的起点,那真正的学情分析是什么呢?

        读王崧舟老师的《美其所美-王崧舟讲语文课怎么上》,对学情分析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们日常所说的:“这个班的学生基础特别好,学习习惯也特别好,思维能力也比较强,已经养成了一定的自主学习习惯等等。”这样的学情分析是抽象的,对推进课堂是没有多大意义的。

        于是,在设计课之初,我把真实的学情调查作为课堂的起点。我在班里做了一个调查,我设计的其中一个问题是:文中的哪个场景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班里三分之二的学生都选择了“逛庙会“这个场景,而这个场景也恰恰是作者花费笔墨最多的地方,这说明我之前的预设是符合学情的。这个调查结果也为我接下来长文短教,以点带面找到了落脚点。

        本文是以小舟为线索,贯穿课文始终,写小舟的部分是需要学生重点去体会的。而交流中却没有学生选择与小舟有关的场景。由此看来,这部分内容的引导也就成为了我在课堂设计时要突破的难点。于是,我脑子里形成了初步的课堂流程:从题目入手,借助插图,引出与小舟有关的三个场景,让学生去读,去体会,懂得这只小舟不仅陪伴了我整个求学经历,还承载着深深的父爱,真正与课堂主旨发生关联。

4.流程设计

        如果说前面所做的一切都是准备工作,那这个环节才是至关重要的,也是最难的。前面做了很多准备,比以往下的功夫都大,也觉得自己有了些底气,可是真正到了这个环节,却无从下手,初步构思的环节该怎样具体落实?如何把解读到的东西设计到课堂流程里?课堂流程设计如何体现以生为本?连续几天没有一点思路。

        后来和徐老师交流,徐老师说:”先设定教学目标,有了目标就有了方向,有了取舍。而且两个课时都要设计,才会有一个完整的呈现,后期才知道该如何去调整。”

        结合以往的教学经验,我很快确定了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文中难懂的词语;2.能概括“我“梦中出现的难忘的场景。为了体现我对文本的解读,课堂呈现更精彩,我又加入了第三个教学目标:品读印象深刻的场景和细节描写来体会父爱。这个环节的初步构想是选择一个场景来呈现。

        在这个课时的设计中,有两处是我最满意的:首先是理解词语难懂的词语。于永正老师的解词艺术很巧妙,这段时间在学习于老师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也掌握了一些解词方法,如联系上下文理解、根据字形猜测、或者是放入语境中来理解等等。在让学生理解“粜稻“这个词语时,我先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猜测,这对于五年级孩子来说应该不难,学生很容易就能猜出”粜稻“是卖稻的意思,然后再引导学生观察字形:”粜“字上面是出,下面是米,顾名思义,就是把米卖出去。

        其次是通过细节描写来呈现父爱,因为逛庙会这个场景是文章中花费笔墨最多的一部分,于是,我就抓住这一处场景来让学生体会,并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1.朗读场景,想象画面(你看到了哪些画面?);2.心里补白,体会父爱(父亲看到这些画面时,心里会想写什么?);3.心里对接,感悟深情(用”我“或父亲的口吻讲一讲这次庙会的事);4.体会写法(为什么写庙会的热闹场面?)。

        因为本文的语言比较平实,一味地通过读来体会情感,学生的理解是停留在浅层次上的。而通过想象补白,让学生体会父亲当时的心理,父亲的形象就变得具体生动起来。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内心体验和真实感受,真正走进了场景中。

        第二课时的设计,关系到了文本解读的取舍。如何把文本解读转化为教学内容呢?

        我首先借助课标、单元导读、课前提示和课后题等,明确教学导向。《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的阅读目标中强调指出:要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的表达顺序,掌握一般叙事作品的表达方法。同时,课标又指出:要求第三学段的学生能在阅读中简单描述印象较深的场景、细节,说出自己的感受。课标明确了两个指向:一是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二是体会场景和细节中的感情,能说出自己的感受。

        这两个指向和本单元的单元导读、课前提示和课后题等都是相吻合的。比如本文所在的单元导读,第一个就是“体会场景和细节中的感情“,关注课后题也是如此:”你有哪些难忘的场景?“”用想象的方式体会父爱之舟的内涵。“结合课标和单元,我确定了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和目标。

        有了任务,有了方向,便有了取舍。于是,初步的教学流程便出来了。那就是以课题为突破口,把七个场景分为两部分来处理:一是有渔船的部分(共有三个场景:花钱住旅店、送“我“报考学校、深夜缝补棉被);二是没有渔船的部分(共有四处场景:买枇杷、逛庙会、背”我“上学、凑钱供我上学。)然后围绕一个核心问题展开:哪个场景给你印象最深?说说你的体会。在学生充分交流后,总结写法。最后进行当堂写作训练。

三、磨课

1.试课

        正式上课之前,我一共试了两次课。第一次是试了第一课时,第一个目标的完成非常顺利,且整个课堂氛围很好。但进行到第二个环节:概括“我“梦中出现了哪些难忘的场景时,问题便出来了。学生对场景这个概念比较模糊,而且每个场景中不止写了一件事,学生的交流变得有些杂乱,再加上课文比较长,概括起来费时费力,所以导致最后一个环节没有进行完。因为这次是易校上课,我对于学生的情况不熟悉,怕到这个环节时,更不好把控。于是,我调换课时重新再试。这次试课后,也做了很大改动。比如,写作训练这个环节,我前前后后一共设计了三套方案。

2.调整

        每次试课后的调整都是一个非常痛苦的过程,因为要跳出自己原有的设计局限,重新找寻思路。困惑无助时也学会了通过读书来拓宽思维,找寻灵感。我记得焦校长曾经说:写点东西总要在大量阅读基础上等待灵感的突降。我以前是没有太多体会的,但这次确确实实感受到了,当遇到问题时,读书可以帮助我。这次备课过程中,我先后翻阅了五本相关的资料,在读书的过程中会突发一些灵感和思考,这是我以前从未体验过的令人兴奋的过程。这些灵感和思考我都会及时记录在本子上,很多困惑也在这一次次记录和思考中豁然开朗,这对于我来说是一次全新的经历和成长。

        写作训练这个环节的调整,是我花费时间和精力最多的地方,先后进行了三次调整,最终的灵感来源于于老师的课堂。

        这一年多来,我们一直在学习于老师的课堂,于老师的课堂注重读写结合,几乎每一课都安排了写的训练。研究于老师的课例发现,于老师每节课上的的写作训练设计的都非常巧妙,或是穿插在中间,对文章的空白部分进行补写;或是安排在结尾,设计巧妙的续写等等,这些写作训练不是为写而写,也不游离于课文之外,而是使它成为了阅读教学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的训练,关键在于找到“读”与“写”的契合点。准备《父爱之舟》这节课时,我也设计了写作训练,针对父爱这个主题,我设计了两个方案:一是把描写父爱的七个场景用一首小诗串起来;二是选取生活中的某个场景,写写父亲对你的爱。

    《父爱之舟》这篇文章里有七处场景描写,分别是:卖茧买枇杷,花钱住旅店,逛庙会、背“我”上学、凑钱供我读书,送“我”报考学校、深夜缝补棉被。针对文章中出现的这七个场景和父爱这个主题,我的初步设想是:结合场景,给学生提供支架,以“父亲,我想对您说”为题,以诗歌的形式进行写作训练,升华情感。

如下:

父亲,我想对你说

父亲,我想对你说

我知道你很爱我

你的爱

就藏在那一碗热豆腐脑里

藏在你亲手为我制作的万花筒里

父亲,我想对你说

我知道你很爱我

你的爱

————————————

————————————————————

        这首小诗是以填空的形式,让学生理清脉络,概括场景,歌颂父爱。但在试课结束后,我就果断放弃,重新做了调整。这个设计形式上很美,和歌颂父爱的主题是相呼应的,但是写作内容对于我们班的孩子来说似乎有些浅显了,学生没有任何难度下就完成的写作内容,对于学生的发展来说,本身作用就不大,而且因为形式的限制,学生写出来的东西几乎千篇一律,失去了分享交流的价值,这样的环节设计也只是流于形式了,没有真正起到写作训练的效果,学生的能力也没有得到真正的提高。

        于是,我设计出了第二套方案。因为本课是采用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通过一个个我与父亲生活的场景描写来体现父爱的,于是,我就把写作内容落脚到场景描写上来,让学生选取生活中的某个场景,写写父亲对你的爱。文中的场景对比学生自己的生活体会结合,加深对父爱的理解。

        第二套方案出来后,我自己还并不是太满意,觉得这样的写作内容不够新颖,这种感觉就好比每次搞完活动我都会让学生写活动日记一样,完全在学生的意料之中。这样的常规设计,也很难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所以,我把这个设计作为一个保守方案,并不断思考、翻阅资料,寻找新的切入点。

        在翻看于老师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于老师这一课的写作训练突然给了我灵感。在这节课上,于老师是这样设计的:在理解字词这个环节,于老师故意漏掉了“饱经风霜”这个词,之后借助“饱经风霜”这个词,展开想象,刻画车夫的形象。于老师这个写作训练设计得很巧,起到了一举两得的效果。既检查了学生是否读懂了课文,又化抽象为形象,训练了学生写人物外貌。而且这样的设计很新颖,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所以学生在短时间内写出了一段段生动的文字。

        我开始思考《父爱之舟》这篇课文的写作训练能否也穿插在中间,以这样的形式呈现。那么,如何寻找这个切入点?我决定先从本课的教学目标入手。结合本单元的单元导读、课前提示和课后问题,我设定的教学目标是:体会场景和细节中的感情。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建立了场景的概念,理解内容应该没有太大问题,但通过试课发现,在学生交流体会时,对于这些场景的描写体会还停留在浅层次上,体会不够深刻、具体。怎么办呢?于是,我联想到自己初读课文时的感受,因为这篇课文的语言比较平实,刚开始读时是没有太多感觉的,真正读到打动自己,是在一个夜深人静的夜晚,配着轻柔的音乐,便读出了感觉。后来我就回忆了这个读书的过程,完全安静下来,投入地去读的时候,脑子里会呈现那个画面,也会联系到自己的生活感受,也就特别容易读出文字所蕴含的情感。所以,要让学生体会更深刻、更具体,就要让学生脑中有画面感。于是,我便找到了这个“读“与”写“的契合点。

        我把自己在读课文中一个自然段时脑子里呈现的画面用文字记录了下来,作为一个例子和支架,在课堂上呈现给学生:

        当我读到“送我去入学的时候,依旧是那只小渔船……,这个船舱里的背影也就分外明显,永难磨灭了!”我的脑海里呈现出这样的画面:黑暗的夜晚,一只小船在慢慢地行进,船上父亲在吃力地摇着橹,不知不觉间,汗水已浸透了父亲的衣衫,姑爹一把抢过父亲手中的橹,命令父亲赶紧去休息,父亲蹒跚着坐下来,揉了揉疲倦的双眼,便又开始低头为“我”缝补棉被。船舱里的“我”看到了父亲那低头缝被弯曲的背影,忍不住潸然泪下。从这些文字中,我读出了父亲对儿子的疼爱,同时,也读出了儿子对父亲的理解和爱。

        这样把静态的文字加入想象以动态的画面加以呈现,更符合学生的认知和理解。于是,我让学生模仿着,用这样想象画面的方式,写一写让你感受最深的画面,这样,也便找到了“读”与“写”的契合点,因为有了支架和方法,学生刻画出来的画面具体而生动,其中一个画面孩子是这样写的:

        当我读到“为了节省路费,父亲又向姑爹借了他家的小渔船,同姑爹两人摇船送我到无锡。时值暑天,为避免炎热,夜晚便开船,父亲和姑爹轮换摇橹。让我在小舱里睡觉。”时,我脑子里呈现出这样的画面:一个炎热的夜晚,人们都睡了,只有一只小船在孤孤单单的前行,因为是夏天,蚊虫特别的多,一位父亲边摇船,边驱赶身边的蚊子,累得满头大汗,但他并没有休息,他的心中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赶快摇橹赶路,决不能让儿子耽误了考试。从这些文字中我读出了父亲对儿子的期望和爱。

        还有学生在想象过程中加入了父亲的语言和动作描写,通过这样的片段写作,学生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蕴含的情感可以得以延续和强化,加深了对课文的感受,这份父爱便不再是停留在表面,而是走进了学生的内心深处。同时,也发展了想象力,学生从课文中学到的语言也可以在运用中得以迁移和内化。可谓“一举两得“。

四、课后反思

        易校讲课时我讲授的是《父爱之舟》的第二课时,设计思路非常简洁,把七个场景分为两部分,让学生抓住重点句子,抓住梦境中那些难忘的场景进行讨论,交流。在进行初步交流后,加大难度(把体会说具体),之后给出支架,让学生模仿的同时进行写作训练,有了方法,学生的体会就变得具体而生动,达到了教学环节上的层层递进,这也是我设计课时注重以生为本的一个具体体现。有了这样一个过程,学生便能通过这一个个细小的场景来体会到父爱的深沉和伟大,感情得到了升华。这样以句带篇,以点带面的方法,既培养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归纳能力,又有效地突破了教学中的难点。

不足和遗憾:

1. 放手不够

        我知道,真正的一节好课,是课堂的节奏能够随着学生来改变,而不是让学生跟着自己的设计走。课堂上我也有自主环节的呈现,如让学生自主学习,通过批注、品词析句等方式,体会父爱的伟大,让学生分享交流自己独特的体验。但一节课下来总感觉还是我在紧紧地牵着学生走。虽然在这一节课的准备上,我也下了功夫,做了很多准备,但在课堂呈现时,还是担心学生游离于自己的设计之外,怕自己做不到收放自如。究其原因,是自身的文化自信不够,课堂掌控能力不足,以学生为中心在课堂的落实不到位。

2. 易校上课经验不足

        这是我第一次外出讲课,易校讲课的经验为零。加之我是第一个上台讲课,内心还是有些慌乱的。简单跟学生打了个招呼,便开始上课了。课堂一开始,气氛有些紧张,我提出的问题,没有孩子举手回应,尽管我凭借自己的教学经验做了一些鼓动,没有使课堂冷场,但远远没有达到在自己班里时的试课效果。直到十几分钟后,学生才逐渐进入状态。这使我想到了之前听徐老师讲的一节古诗课,学生与老师之间无障碍地互动,畅快淋漓地交流,现在才明白,看似简单,实则不易,达此境界绝非一日之功。课堂上这些不经意的细节有时也能决定一节课的成败。所以,今后还是要多争取外出讲课的机会,不断地历练自己,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扎实自己的课堂教学。

        这样一次备课经历,让我留下了一万多字的记录,虽然很多思考和做法还不成熟,但对于我来说,这是成长路上的又一次突破。这次备课经历也使我明白,并不是说这样认真去备一节课,自己的课堂教学就会突飞猛进,会有多么精彩的呈现,甚至可能独立思考的结果都没有借鉴优质课设计来得精彩。但这次备课带给我的更多的是内在的变化,是在独立思考的过程中,很多环节打通了,对课堂的理解更深了,对课堂环节的设计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了。我觉得这是课例研究带给我最大的变化。

        这样的课例分析对我来说是开始,是起点,要想不断进步,还需要更多课例的支撑。我会坚持做下去!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2,294评论 6 493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0,493评论 3 385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7,790评论 0 348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6,595评论 1 284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5,718评论 6 3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9,906评论 1 290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053评论 3 410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7,797评论 0 26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250评论 1 303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6,570评论 2 327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8,711评论 1 341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388评论 4 332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018评论 3 316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796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023评论 1 266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6,461评论 2 360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3,595评论 2 350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这节课我不用课件,也不板书,咱们互换一下角色,你们来当老师,我当学生,你们来讲,我来做笔记吧!”我在课上...
    不羁的风啊阅读 6,470评论 0 3
  • 通过第一次的磨课反思,今天《父爱之舟》这篇课文在我们学校进行了第二次上课,由于第一次上课的缺憾,接下来的几天我一直...
    af3b73a7cc48阅读 5,538评论 0 0
  • 课程目标与内容 一 总体目标与内容 第三、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语文学...
    俊娜_9405阅读 55,417评论 0 0
  • 一、导入新课,自学指导 1、谈话:从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知道这是吴冠中以梦的形式写的一篇纪实性散文,作者梦中所出现...
    af3b73a7cc48阅读 2,335评论 0 0
  • 一.导入 二.检查预习 1.检查字词 初小 高小 2.理清脉络 出示课文最后一段: ……醒来,枕边一片湿。 作者究...
    维C多阅读 1,490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