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晚上我和女儿玩了一个“拾宝骨”,这是我们小时候经常玩的一个小游戏。一个沙包,四块猪骨头,然后把沙包扔到空中去捡拾地上的猪骨头,看谁能一次机会就把四块猪骨头捡起来。
当然,我和女儿玩的时候略把规则改了一下,我们把一些小的毛绒玩具或者小型的玩具当作猪骨头,然后规定用一个手扔沙包,在沙包落下来的档口要把地上的毛绒玩具捡起来,一次只能捡一个,一个玩具只能被捡一次,如果一次没有把玩具捡起来,就得捡另一个玩具。沙包如果没有被接住掉在了地上那么就视为游戏失败。
7岁的女儿听见我给她介绍游戏规则很感兴趣,跃跃欲试。可是当她玩了一下之后觉得这个游戏并没有她想象的那么简单。一来是她扔的沙包不够高,沙包很快就掉下来,她的动作没有那么快的去捡起玩具,沙包就掉下来了,所以她往往扔起来接不住。二来是她扔沙包的方式不对,老是歪着或者扔的离她的身体特别远,所以她很难接住。
不过她好像对这个游戏很感兴趣,所以决定提前练一练,练了一会之后,就对我说:“可以开始了。”练了一会之后她的准头果然提高了不少,但是比起我来还是差一点的。所以没有多长时间她就老是输掉游戏。这还是我给了她“二条命”以及允许她用另一只手来协助的情况下。
在多次输了之后,她不干了,趴在地上哭了起来。要是在平时,我可能会斥责她:“玩游戏而已,不能哭啊,再哭我不跟你玩了”等等。
可是突然想起《心理营养》这本书上写道:“输了孩子当然不开心,成人都不能正确对待输赢,何况是孩子呢!”
所以我决定接受孩子输了时的情绪。
我什么也没有做,而是坐在旁边等着她哭完,或者我说上一句安慰的话:“谁输了都不好受。”等着她哭完之后,我就问她还继续玩吗?她愉快的说:“玩。”
从这件事我感觉以前是我处理问题有问题而不是孩子有问题。以前我会很担忧自己的孩子为什么那么输不起,其实换位思考一下,当我们成人输了比赛或者游戏我们的心里也是失落或者不开心的,那么到了我们的孩子身上为什么就不能允许孩子把情绪发泄出来呢?而是让孩子做个表里不一的人呢?明明不开心却要装作满不在乎呢。而且我发现一般孩子把情绪发泄出来以后她再去做游戏的时候会放开很多,也会自己去思考,我该怎么去做才能赢回游戏。
因为我女儿哭完之后,她说她还得再独自练习一会再来和我决战,于是我让她又练习了一会之后果然进步了很多。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要学会接纳,接纳自己的孩子,接纳孩子的性格,接纳孩子处理情绪的方式,必要的时候进行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