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不厚,花了两个小时就读完,读完就立即可以用书中的方法进行断舍离。
先说说断舍离这三个字分别代表什么意思吧。
“断”即断绝想要进入自己家的不需要的东西,也就是不买不需要的东西。
相信很多人双十一都买了不少东西,但审视一下这些东西,有多少是你需要用的,又有多少只是因为凑单而顺手买的呢?
如果只是为了凑单而顺便买的东西,多半不会太好,也不是你特别需要的东西。这时候,就需要“断”来帮你拒绝它们的进入。
“舍”即舍弃家里到处泛滥的破烂儿,也就是把破烂扔掉。
这里的破烂儿不仅仅指不能用的东西,或者过期了的食品等,还包括充满回忆的东西以及一些还在用但却未必合心意的物品。
丢弃坏掉的食物或许很容易,因为坏食物会散发出不好的气味或者腐烂,但是一些从外表无法判断的东西,扔掉就有些困难了。
“离”即脱离对物品的执念,处于游刃有余的自在空间。
这时候家中所剩余的物品都是你能够掌握的,也都是需要的、合适的、舒服的。这样,整理起来就会很方便,或者不去整理,也不会太乱。
断舍离也是一种整理收拾的方法,但和一般的整理术不同,它不需要准备很多像箱子这样的收纳工具,而且是一种治标更治本的方法,可以让你摆脱对物品的执念。
人们常说:“女人的衣柜里永远少一件衣服。”
我觉得这句话说得挺有道理的,但是不是缺少衣服,而是缺少适合的衣服。打开衣柜,里面的衣服绝对不少。但仍旧经常说着没有衣服穿,这说明衣柜中的大部分衣服都是不想穿的,或者是不适合自己的。
如果让你扔掉又会觉得可惜,毕竟有的衣服可能只穿过一两次,甚至买来了就放到衣柜中没有动过。然后,它们就继续待在你的衣柜里。
这些衣服不仅浪费你管理的时间、空间,还不时让你觉得很内疚、可惜。不管是哪一种浪费,都在消耗你的能量。除了衣服,其他物品也是如此。
那么,怎样通过断舍离摆脱这种状况呢?
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扔东西,也就是之前提到的“舍”。基本上我看一遍书就要扔一次东西,上次扔了一袋衣服,这次卖了一箱书——初高中的课本。
是否扔掉的标准就是问问自己:这件物品与当下的自己是否有关系。
这个标准关键在两点,一是时间轴定位于“现在”,二是主角是“自己”。
觉得丢东西很困难的人,往往会用下面的话来阻止自己扔东西:
“要不还是别扔了吧,说不定什么时候会用到呢。”
“这东西还能用,扔了怪可惜的。”
前者将时间轴错位到了未来,为还未到来的事情而担忧。后者将重心放在了物品身上,考虑的是物品还能不能用,而不是“我需不需要用”。
拿初高中课本来说,本来高三毕业就该全部处理掉,但那时候觉得这么多书扔了可惜,而且说不定弟弟妹妹还会问我借呢。但事实上,那书放在那里快四年了,从来没有动过,每次看到还想起我那悲催的高考。
而用上述的原则问问自己就明白,这些书对于当下的我来说不仅无用还可能带来不好的情绪。所以,就痛快地扔掉了。
光扔东西是不够的,还要从源头上杜绝物品的进入,否则扔了再买,还是会回到之前的状态中去的。这其实也可以用上面的判断标准来进行选择,即这件物品是否是当下的你需要的。
而对物品的选择也会折射出你对生活的态度,并影响他人对你的态度。
记得我之前为了能够更好地记录每天做的事情和花费的时间,特地买了一本精美的本子。但是,等本子买来了以后,又觉得这么精美的本子来记录每日完成的事情实在是太浪费了,就随便拿了一个本子来记录。后来,那本本子一直没有用。
现在想想,这种想法其实是在自我贬低,不自觉地认为自己配不上这样精美的本子。但是,本子本来就是用来写东西的,即使是再精美,还是一本本子。
如果你使用的物品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那么其他人也会觉得你是一个有品位的人,送礼物的时候也会仔细挑选。反之,则敷衍了事。
房屋内的物品能反映你目前的状态,是内心状态的折射。
在《令人讨厌的松子的一生》中,松子临死之前房间里堆满了各种垃圾,夹杂了难闻的气味。这时候,松子基本上处于一种绝望的状态中,所有的人都离她而去,或是厌恶她,或是背叛她。整个世界只剩下她一个人,也难怪她会写下“生而在世,我很抱歉”这样的话语。
我们可以通过屋内物品的数量和摆放自我察觉,并通过断舍离,不断地进行自我肯定,找回对自己的信任感。
经过不断地“断”和“舍”,最后所达到的状态就是“离”。这时候的你基本上脱离了对物品的执念,身边的物品都是经过你精挑细选的,它们既是你平时需要用到的,也是你喜欢用的东西。处在这种环境中,想想都觉得是件美妙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