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573年,新绛
一名翩翩少年,锦衣、朝服、王冠,缓步走过朝堂大殿,匍匐在他脚下的是当时权倾朝野的晋国卿相。
少年毫无婀娜,目光坚定,昂首阔步,走上高台,端坐王位,整个过程一气呵成,王霸之气,令人不敢侧目。
从此,晋国迎来中兴时代,楚国遭遇连番噩梦,世界的格局由此而改变,诸侯的命运随之而定格
少年姓姬,名周,谥号----晋悼公。
以上一幕,发生于晋悼公在晋国首都新绛继位为君的那一天。
晋厉公时期,晋国秉持削弱公族的目的,除储君以外的公子,均需外放,姬周同样也不例外。作为堂叔的晋厉公,对自己的侄子,同样心存忌惮。于是,姬周去到了当时名义上的首都—洛邑,潜心学习各类“艺”,也就是文化知识。
数年后,因为郑国的背叛,晋厉公发动了春秋历史上晋楚争霸的第三次战争----鄢陵之战。纵观整个春秋的历史,其实很大一部分就是北方的晋国和南方的楚国争霸的过程。晋楚争霸,发生过三次较大规模的战争,分别是城濮之战、邲之战和鄢陵之战,晋国二比一,胜过楚国。除了楚庄王在邲之战中胜过晋国从而向中原“问鼎”以外,其余两次战争,晋国都压过楚国一头。然而,晋厉公没想到的是:鄢陵之战,赢了楚国,却输了自己。
晋国权臣栾书,对郤至三叔侄权势熏天早已心生怨怼,加之郤至在鄢陵之战中居功至伟,栾书身为晋国正卿,自然心中忐忑,紧接着,宫斗剧上演。栾书一面派遣心腹,面见楚王,使得楚王遣使面陈晋厉公,表明鄢陵之战乃郤至招来楚军,目的是想除掉晋厉公,而迎立在洛邑的公子周回国继位。晋厉公心中顿生疑虑,问计于栾书,何如?栾书假意慎重,要求晋厉公派遣郤至前往洛邑,以试其心。另一面,栾书至信于公子周,具陈郤至如何忠诚、如何了得、如何在鄢陵之战建立奇功,务必要求公子周重视此人。果然,在郤至前往洛邑时,公子周特意召见,二人详谈良久。当然,这一切均被晋厉公的耳目一一记录,及时传到了晋厉公的耳朵里。于是,一连串的计谋,栾书成功了。之后,三郤的行事却不知收敛,毫无节制,终于导致晋厉公对此忍无可忍,痛下杀手,从此郤氏退出晋国的政治舞台。
栾书成功了,可是他也害怕了,他怕晋厉公以同样的手法来对付他,于是他做了一个决定,他决定先下手为强。于是在这个中军元帅的策划下,晋厉公也结束了他短暂的一生。接下来的事,顺理成章,迎接身在洛邑的公子周回国继晋侯位。于是就有了文中开头那一幕。
公子周身处洛邑的时日内,潜心研究王道、势术等纵横捭阖之道,加之先天聪颖,触类旁通。在栾书迎接他回洛邑的那一天,他已做好了充足的准备。可是他要做的是晋国的国君,是当时天下最强大的晋国的“扛把子”。那一年,他十四岁,他疑虑难矣,纵横考虑了当今天下格局和晋国朝局,闭门思考了数天之后,终于做出了回国继位的决定。我们可以设身处地的想象,一个十四岁的孩子,就算他再成熟、再自信,在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局势下,慎之又慎,我们都是可以理解的。在他闭关思考的那几天,我相信他考虑了很多,对当时的国际国内局势均进行了彻底的分析,充分激发自己的自信,终于踏上了回国之路。于是,在继位的第一天,他把自己闭关的思路付诸实施,因为他不能等,所有的局势必须在这一日,被全部安排,否则他将受人所制,难控大局。
公子周端坐王位,说出了一番及其有名的就职演说,史书记载如下:“我能为君本非我欲,岂非天意?寡人羁旅他邦,且不指望还乡,岂望为君乎?君之贵者,命令以自出也。若以名奉之而不遵其令,不如无君矣。卿等肯用寡人之名,只在今日;如其不然,听卿等更侍他人。吾不能坐拥空名之上,为州蒲(晋厉公名)之续也。”言毕,众人大惊失色。这哪是出自一名十四岁少年之口的话,分明就是一名政治老手。诸卿大夫俯首再拜曰:“唯君是从!”于是公子周趁热打铁,与诸卿大夫盟于伯子同氏。在春秋时期,盟誓可是个好东西,只要盟了誓,一切都成定局,即使想反悔,也不能当时就反悔,必须找一个好的借口。这就是公子周的高明之处,他从小在远离晋国的洛邑长大,在晋国毫无根基,毫无势力,也毫无政治影响力,他该怎么来打开局面。我想这应该是他在洛邑闭关那几日,思考最多的问题。
在自己是无势力、无军队、无靠山的“三无”国君的情况下,而且周边是强卿环伺,该如何保证自己的实际控制地位,那就是公子周继位第一天需要解决的问题。盟誓,让大家效忠,这只是第一步。公子周明白,必须要趁热打铁,坐实第二步,他在晋国的地位才有了保障,那就是“平衡”。当时的晋国八卿,经过三郤之乱,只剩下四位。于是公子周(以后就称晋悼公了)充分把握这难得的时机,栾书等卿族大夫准备不充分,且本身各怀鬼胎。晋悼公列举各类事件,大肆批判各公族大夫的后人有功而无赏,必须提拔使用。于是他在充分肯定栾书等人的功勋的时候,同时提拔了当时不在权力中心的各家族后人,魏相、士鲂、魏颉和赵武,栾书等人措手不及,根本来不及应对,关键是无法反驳此番已经酝酿良久的高谈阔论。新提拔的各人,当然是紧紧团结在晋悼公周围,必然唯他是从,从此晋悼公在八卿中建立了平衡,从而达到分化八卿的作用,在政治上取得了话语权。
紧接着,晋悼公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革除厉公时期的弊端,恢复公族势力,慎用民力,改革乱政,降低赋税,任用贤良,于是朝政在数月之内稳定下来。
在晋国朝局方面,晋悼公可以说手段超群。在栾书察觉自己的势力遭到威胁的时候,提出要提拔自己的族人为公族大夫,上报晋悼公,没想到,晋悼公二话不说,直接同意,而且一提拔就是四个,只不过那三个是其他家族的,同时提拔,栾书无话可说。
在晋悼公时期,晋国的腐败和党争受到了最大的压制,有晋悼公这么一位强大的君主坐镇,大家同心协力,抛开权力争夺,发展内政,一致对外,晋国的霸业在晋文公之后,又重回巅峰。
在晋国对外战争方面,晋国的对手,那必须是楚国。整个春秋的历史,几乎就是以晋国和楚国争霸为线索展开的。而他们的战争燃爆点,就是郑国。为啥这么说呢,郑国在春秋时期,在郑庄公小霸之后,急剧没落,后沦为一个二流小国,只能跟在晋国和楚国后面混了。但其实郑国的军事实力是不弱的,至少打宋国是没啥问题,因为两个小弟弟打架,宋国就从来没赢过郑国,确切的说,自从宋襄公“仁义无敌”理念在宋国发芽之后,宋国打谁都没赢过。在楚共王时期,郑国是楚国的小弟,于是楚国就和郑国联手,攻打了宋国,宋国无奈,求救于晋国。于是在鄢陵之战后,又一轮晋楚争霸开始了。在经过晋悼公和手下能臣的不懈努力之下,郑国从楚国的怀抱来到了晋国的怀抱,从此郑国很长一段时间成为晋国的仆从国。
晋悼公和楚共王,同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南北两个国家的元首,晋悼公注重攻心而立德,楚共王乐意攻城而立威,看看其实还是晋悼公要略胜一筹。最终的结果也是如此,晋悼公在经过数年的经营后,向北接受魏绛的建议而“合戎”,向东沿用景公政策而“联吴”,向西在中行偃的打击下而“慑秦”,向南利用较楚离郑更近的关系,三驾而“疲楚”,经过数次会盟,晋悼公确立了在春秋中期,真正的霸主地位。
也许有人会问了,为什么春秋五霸中,没有听过晋悼公的名字呢?可能是他去世太早,在位十五年,即告别了这个世界,从此晋国失去中流砥柱,陷入了全面衰退和腐败之中;也有可能是因为霸主每个国家选其一的原因,因为有晋文公这个经历传奇之人顶着,且有城濮之战的巨大光环,所以晋悼公并没有浮出水面。但即便如此,晋悼公在位期间,以十四岁的青涩之龄,向内驾驭八卿,对外争霸诸侯,将晋国的霸业重新推上了巅峰。
我们所知道的春秋五霸有多种说法,齐桓公、晋文公是公认的,另外三位,有说是宋襄公、楚庄王和秦穆公的,也有说是楚庄王、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的,却从没有人提起过这位如流星般璀璨的少年----晋悼公。纵观以上各位霸主,齐桓公称霸是因为有管仲、晋文公称霸是因为有狐偃、赵衰、先轸、秦穆公称霸是因为有百里奚和蹇叔,他们几乎是将朝政全部交付给他们这些当世名臣去处理。而晋悼公呢,这个“三无”国君,靠一己之力,驾驭群臣,威慑诸侯,称霸春秋,以上的诸位,恐怕也只有楚庄王一人可与其媲美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