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心理课既是心理团体辅导、同时又少不了课的意味。如果选择一个可以控场自如、口若悬河的非心理背景讲师,那我如今也不用频繁的备课磨课,只要给教案,就能按要求很合适的上下来,但心理课永远只是一个充满游戏的思想品德课……如果选择一个具有心理功底、经验丰富的咨询师,她/他能够更好的感受每个孩子的感受,我不用再纠结如何解释“他明明违反纪律,不罚他其他人还不反了?”这样的疑问,但这样的优势下,也面临着另一个挑战:习惯平和、温柔、陪伴的他们,如何去像老师一样威严、感召、传达……
一个周二的上午,一群初入课堂的心理咨询师,凑在了一起,开始分享和反思这段时期各种的意外。已经过去了几天,眼看就临近假期,惬意的放空前,不妨也再来重温一下那天积极轻松同时充满着浸润感的氛围。
一、失败的体验
任何意外和失败的体验都会让一个人印象深刻,这种深刻的印象也会成为一个人成长的契机。
讨论的开始,就有一名老师率先来分享了自己失败的体验,甚至也提到因为那次经历而特意找到自己的督导老师……站在讲台上,学生意外的多,回答意外的出乎意料,自己思路全乱,有时候都不知道自己说了什么……回忆起当时的细节,错过了多少及时的回应,错过了多少激发学生思考的契机……这就是那个老师整体的描述(当然,多少也有我自己的总结和概括)
老师也同样分享了自己后来督导的经历,好像是扣到了自己曾经的一个“情绪的扳机”,于是什么感觉都不对了。
“那周事情很多,准备没那么充分”这肯定也是事实,但如果没有那么点“运气”的因素,也不会是当时的状态。鬼使神差的,这件事就这么发生了,老师们也就此讨论了很多……运气使然的事情,大可不必那么纠结,只是恰巧我们遇到,反而给了我们一个积极的警示:更充分的准备不一定是为了避免意外,更重要的是当我们遇到意外时,能让我们的自己更好的“稳住”。
继续用当时的那句话作为结束:提一个滋养你的地方,能够如此认真和反思,这正是你特别棒的地方!
题外:我老跟老师们开玩笑,大家多少都会挂在讲台上几次,就会讲课了,就像扔了一只靴子的笑话一样,第二个靴子落了地,反而心理踏实多了~~
二、学生的意外反应
1.纪律的崩盘
第二个故事:上课的时候,孩子一做起活动可乱了,我在前面大喊大叫拍黑板也没人听得到……还有孩子上来跟我说:“老师,你这么管没用!你把名字写在黑板上,他们都怕那个,别说是我说的!”自己的课堂乱做一团,还被一个小孩子上来“点评和知道”了一下,当时的心情可想而知……
心理课收则死气沉沉,放则昏天黑地的问题自始至终都在探讨,收和放中间肯定还有一些空间,其中的重要拼图就是规则,规则不仅仅是说说而已,同时也需要重复和训练。老师们在讨论纪律问题时纷纷提到了对于“课堂公约”的反复强调,也提到了强调的时机,方式:强调规则时要配以坚决的态度——和善并坚定。以积极的榜样去引导他们做到——表扬做到的同学或是发起一个“迅速安静”的挑战。追问没有被听到的孩子的感受,用它唤起其他人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更重要的——他们乱实际上是他们的事,我们并没有必要建立起是自己能力不足导致这些的一个联结,虽然我们肯定要想办法处理,只是如果自己先感到失落和自责,那你还怎么有能量去用规则告诉他们行为的不合适呢?
2.抗拒和挑衅
孩子上课懒得参与游戏,甚至临上课时还故意让老师听到:“又上心理课啊?最讨厌这个课了”,虽然后面已经用自己的方式化解了这件事,但同时这个例子也拿出来与大家分享了一下。
对于孩子,他的话未必是他的本意,背后的意义也许是希望被关注,也许是想传达一些想表达的愿望……课堂上,小学高年级或者初中的孩子,经常会发出抗拒或者挑衅的信号,而这些信号未必是对抗,反而是希望拉近。很多老师纷纷分享了自己的经历,一个孩子开始怎样怎样,后来他的眼神慢慢多了些的柔软的东西;下课后的一次聊天,再一次心理课时判若两人……这些都是情感联结的力量。心理课上的师生,不仅仅是知识发出点和接受点,更多是人和人情感的交流,情感联结的力量,足以完成一个不可能完成的改变。
“每人的名字是有力量的,我每次必须要记住学生的名字,当你叫到他名字的时候,那个感觉对孩子来说绝对是不一样的”——宣老师的分享。
题外话:我自己常对很多人说,心理课对孩子的影响比起怎么设计这些课,更重要的是孩子在这个课上是被无条件积极关注的,在这个课上是被接纳,被滋润的,这个前提才是心理课真正有效的关键。(当然了……课还是要设计和认真实施的,哈哈)
三、意外的变故
1.感觉被轻视
我们很重视心理课,觉得它有意义,很高大上。但似乎在学校那边,就像是一个课外课一样,不支持也就算了,可能偶尔还会被责问:下次不要拖堂,耽误孩子上厕所……或者“看到我进班,屋里的老师连个招呼都不打就出门了……”老师们在这方面也开始了一些共鸣……我们如此重视的心理课,为什么被轻视。
我曾在学校任专职心理老师,因此可能这个话题更有发言权:直到今天,我也一直坚信心理课重要的意义,但我们也需要正视自己重要的程度,毕竟不要分,考试制度下,重要,但有限;另一方面,我们希望帮到老师,但也许老师并没有接收到我们这种信息。她并非无理,但可能只是沉浸在自己担心的那些事情里,来不及跟你去建立什么联结。而这时,能够做出改变的只有我们自己……
一个老师,从来不主动打招呼,上课时坐在后面批改作业,看到谁的稍微违反纪律就直接把那个孩子叫过来批评一顿……这对于当时上课的老师来说,似乎是一种无礼的行为。但当邓老师观察一阵后,发现原来那个老师缺少经验,太过担心班里的纪律或者表现,所以刻意在“心理专家”面前展示自己班级优秀的样子。只是那种展示反而帮了倒忙……老师都是善意的,我们也是善意的,只是有时候因为经验和视角的原因,并没有同频而已……之后老师反而不去提班里的事情,偶尔一些问候,一些生活中琐事的谈心,慢慢一切进入了良性循环……这个过程中谁变了?是班主任放下了焦虑的心,还是邓老师平衡了自己的心态?说不清。
2.下一节课的干扰
雷老师精心准备好课程,来到学校,突然发现今天因为学校活动,第二节课孩子们就要参加跳绳比赛,十几个孩子参加,十几个孩子要帮他们看衣服,还有要去加油的。虽说还有一节课,但是孩子已然按捺不住这种心情……课完全上不下去了!
作为心得的分享,那位老师自然成功的解决了问题。那节课本来的课题叫《学会拒绝》,目的是让孩子了解有时候需要拒绝,同时需要学会在不伤害的前提下拒绝。要拒绝这件事已经是明摆着了——不上课,去准备比赛,那接下来就是学会如何合理的拒绝。于是雷老师让每个孩子开始发言:给我一个理由,让我放你们准备而不上我精心准备的课程。孩子们纷纷回答,越来越在点儿上,雷老师悉心的回馈着自己的感受……
对心理课的描述之一就是重目标,不重手段。明确的理解我这节课到底要干嘛,才能让自己的课像一个不倒翁一样迎接各种的冲击~
题外话:我清楚目标的重要性,但目标清晰能够带来的力量,依旧是我难以想象的。
四、意外的伤害
1.课前的伤害
课前,一个孩子哭得稀里哗啦。老师追问后才知道,他因为没有写名字,而卷子被撕的粉碎……其他孩子有安慰的,但是也有认同的(谁让你不写名字的)
当时宣老师的决定是,先放下本来要进行的课程,处理这个孩子的情绪,而且是带着全班来做。随着宣老师的引导,孩子们纷纷安慰,并且送上了积极的评价:他平常是我们班最热心的人,他老帮着我们准备东西……那个哭泣的孩子,从一个本来可能会创伤的事件中走了出来……
有老师追问课程完成和处理意外的权衡时,宣老师分享的这个故事,她的解释是:我的本能告诉我,这个就必须得管,那么大的一个情绪在那,什么都不做继续上课我是做不到的。
2.课堂中的伤害
作为结束,我说了一个情景:孩子们相互分享,本来虽然已经强调了不能互相攻击,但就可能因为各种原因,一个孩子站起来分享时语言攻击了另一个同学,被攻击的孩子趴在桌子上大哭。这时我们怎么处理?
那个孩子的情绪必须是被看到的,这是所有老师的第一反应,而之后,也许先去关注那个被伤害的,也许先去引导那个伤害他人的孩子,亦或是先点到,课后再做处理……每名老师都在课程进度和处理意外时做出了偏向后者的决定。这就是心理咨询师的本能。
题外话:我相信每个咨询师的本能,但我也的确看到过因为太担心课程,而做出忽略这一决定的情境,在刚到一个陌生领域时,谁也避免不了太紧张而没有过多的资源分配到其他人身上的情况,如果已经发生,那就只能靠反思和复盘,希望避免类似的事再度发生。
总结:
一上午将近三个小时,如果不是自己肚子不争气的叫起来,估计都意识不到时间流逝。
咨询师们,或者说老师们都在分享着自己的心得和思考。正是因为他们是咨询师,所以并没有人会轻易放弃心理的方式而转为“严与狠”的探索,我们依旧希望以温柔并坚定的方式,传达给每个孩子、每个课堂心理的味道。
最后,总结一下这次“意外讨论”的收获:
(一)时刻看到自己并且学会原谅自己
纪律也好,断片儿也罢,其实更多来自于自己,对自我的觉察与调整,是我们最大的武器;与此同时,我们也要学会在努力的同时原谅自己当下的不足,给自己一些空间,反而会有更多美妙灵感的迸发。
(二)积极的期待与努力
以最合适的状态看待自己,以积极的状态准备自己,更要以最积极的状态进行课堂的预期,也许那时你会发现——果然一切如此美妙。
(三)情感联结才是心理课真正的力量
天时·地利·人和,也许天时和地利也许都是意外的温床,但人和永远是我们可以控制的,情感联结的能力,使我们从咨询的经验中汲取到的最大的养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