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一段时间,有一个帖子传遍朋友圈,可能你也看到过,题目大概是类似于《生5个娃、上着班考上哈佛,全靠她的神级“时间管理术”》,女主是一位名叫吉田穗波的日本女医生,她上着班生了五个娃还拿了哈佛的硕士学位。
这经历太牛了,我刚听说时惊为天人。正好也是我所感兴趣的领域——时间管理,与此相关的信息我总是格外留意。所以,就特意详细学习了她的具体方法。
顺便说一下我的习惯,对于感兴趣的内容,我不甘心满足于仅阅读微信端的碎片信息,担心断章取义会影响我对这件事的理解和判断。总想找到更为源头的信息——书籍,一来满足好奇心,二来也为了获得更为直接、真实的感受与理解。
就这样,我读了吉田穗波的这本书《就因为没时间,才什么都能办到》。没买到大陆版,反而更喜欢竖排繁体的台版,还要感谢老爸在我童年时培养我读繁体读本的兴趣。
先简要介绍一下吉田穗波的经历:
2008年8月,她带着一岁、三岁的女儿以及一个月大的新生儿,入学哈佛公共卫生学院攻读硕士。拿到录取通知书前,她是一名妇产科医生,边工作,边带两个孩子,边准备入学考试和申请,还怀着第三胎。她从2007年6月下旬下定留学的决心,要在2007年12月1日截止日期前提交申请,只有不到六个月的时间准备考试和提交申请。念哈佛期间生了老四,出版本书时老五出生。用她自己的话说,完全是“蜡烛多头烧”的状态,窍门只有一句话——“把所有逆境化为助力”。
看到这里,你肯定有着和我一样的疑问:不会吧,她到底怎么做到的?
时间是唯一对所有人都公平的资源,不管是谁,每天都只有24小时。在时间长度相等的前提下,收获、成就不同,取决于“时间密度即时间价值”的不同。正如本书封面上写的,吉田穗波和大家分享的是“提高时间密度的33要诀”,分享她是怎么做到“蜡烛多头烧”的。
这33个方法之间,有些讲的是一回事,有些互相有重叠,有些是一个具体方法的不同方面。为了便于记忆和应用,我把它们总结成以下五个要诀:
要诀一:要and,不要or
谁的人生都不会只有一个目标、一个任务,谁都希望自己的一生收获满满。可是,一辈子太短,不够一个一个串行实现,怎么办?不知道如何取舍,怎么办?
那就并行处理咯,最重要的目标都兼顾,多管齐下,把自己升级成多任务处理操作系统。
吉田穗波的秘诀正是:“越没时间越让人想做点什么,没时间、诸事不顺的'障碍’,反而是提升自我的契机。”,“明确你最想要的几个支柱目标,让它们一起来,想做的事统统一起进行,有时同时进行反而利大于弊。”
“不是因为某件事情很难,你才不想做,而是因为你不想做,所以变得困难。”——《死时谁为你哭泣》作者罗宾•夏玛
回顾以往的经历,我好像也经常是这样的状态:
越忙就越有斗志、越有动力,越闲就越懒散、越什么都不想做。
刚晋升到管理职位那年,也是备孕生老大,明明是最忙碌的时候,却斗志满满地充实提升自己;生完老大、最忙的那几年里,却考出了在职研究生的学位,每年精读近40本书;生完老二,在天天喂奶屎尿屁的琐碎中,却上线了微信公众号,产假结束重返工作,格外忙碌,却一年写了50多篇文章共20多万字。
如果我把这些目标顺次铺开,完成一个再开始下一个,肯定是达不到这样的效率。
一个原因是那样会缺乏斗志、因而缺乏加速度所需的惯性。我试过在一些长假里故意放松自己,不设定任何目标,有大把的时间,却什么都不想做,或者是放任自己刷手机。不仅休息不好,而且由于虚度光阴而内心空虚悔恨。
另一个原因是多任务管理,反而有利于穿插各种任务,起到调剂作用,使得更充分利用碎片时间,有些任务之间也可以相辅相成。
比如,正因为有像琐碎的家务事这样“不得不做的事”,才要靠读书写文章这样“想做的事”来解脱。正因为专心投入读书写文章这样“想做的事”,家务事这样“不得不做的事”带来的痛苦才相形渺小。或者,在做家务事时,干脆放着自己喜欢的听书或其它节目,来减轻痛苦。
所以,当你为几个目标的先后顺序犹豫纠结时,也来试试and策略吧!不过,要提醒的是:
不管几个目标同时进行,当时当下,你只能专注于当前正在做的这一个任务。
要诀二:立刻行动,别想太多
吉田穗波说自己决定申请留学这件事,没有经过深思熟虑的周密计划,没有思前想后如果成功会怎样、如果失败会怎样,需要付出什么、可能会碰到什么困难,几乎是想做就去做了。这一股子“草率计划、立刻行动”的冲动,反而是成事的秘诀。
要有先做再说的行动力,只要先动起手来,就会找出时间。
这里“草率计划”的意思是说,有时想太多、计划太周全,反而顾虑越多、拖延行动。在实践时间管理的刚开始,我也走过先做详尽计划再开始的弯路,反而更慢到达终点,或者无疾而终。
这也就是我平时在实践的“小步快跑”策略:先跑起来,再做调整。
其中道理很简单:先启动,才能形成惯性。从静止到启动的第一步需要最大力气,一旦启动,维持惯性所需力气就小很多。
比如,还是用开公众号这件事做例子,我在以前文章里提到过,如果我非要有一个详尽计划,等我自己的写作水平、运营水平都达到专业水准再去做,可能这个目标很多年都实现不了。既然想做,就先迈开第一步,找找感觉,在做的过程中再去学习、调整和提高,也会吸引到同圈子的资源,当然比闭门造车、纸上谈兵更有效。
开始行动时,给自己设定一个最后期限是必不可少的。可以不夸张的说,一个没有最后期限的目标注定是实现不了的,工作中,我们在强调执行力时经常说一句话:A task won’t be completed until you schedule it.
吉田穗波说“临阵磨枪的狂热,是提升自我极限的原动力。”
我的相似体验是:一件任务,如果离最后期限还很远我就开始做,往往拖拖拉拉、没有感觉、总是不能沉下心来进入状态;如果有最后期限在不远处盯着,我总能灵感迸发、突飞猛进。
但一些大任务又不能拖延,否则完不成的风险太大。我的应对策略是:把大任务分解,给每个小任务设定更近的期限。一个个小任务慢慢做,不求一次都做完,不知不觉大任务就做完了,否则它永远是那个待办清单里一想起来就头疼的大怪物,你永远找不出一次就能完成的整块时间。
如果你就是很难迈出第一步,吉田穗波教我们的方法是:
张罗情绪,用情绪点燃斗志。发动五感,给自己对于要实现的目标更真实的感受。
比如我以前介绍过的,把年度目标做成图形化的愿景板,天天抬头可见,在脑海中憧憬将来目标实现时的画面。
再比如,我大学毕业时来公司面试,就醉心于这里的优越环境、大家的流利外语、自信淡定的言谈举止、以及专业高效又友好的氛围,暗暗发誓如果被录用了,一定要珍惜机会,努力工作,让自己更加出色。
同理,如果你的孩子目标是考入一所名牌大学,那就带他去校园感受一下环境与气氛,目标才能鲜活起来,散发诱人光芒。
对于实现目标,有时候,情绪甚至比计划还管用。
要诀三:运用大石头理论,善用零碎时间,提高专注力
时间管理的“大石头理论”,相信大家都懂,即安排行程时,优先把时间安排给重要事件。
首先要清楚对自己而言,什么是“大石头”,这个在以前的文章中已不止一次提到过,有兴趣的话,推荐阅读《把时间留给最重要的事》。
其次,在行动的时候,要能够克服琐事的干扰,给“大石头”分配大块时间,静下心来专注完成。
初学时间管理时,往往会着眼于各种节约时间、提高效率的方法。其实,如果省下的大把时间,用不对地方,也是时间的浪费。这就是吉田穗波说的:
“挤出时间做什么,比怎么挤出时间更重要。”
她从决定申请留学开始,就把日常行程调整为:每晚和孩子们一起早睡,凌晨三点起床,赢得三个小时的大块安静时间,专门用来做“准备考试”这件大事。
这点我有时候也做得不够好,需要经常提醒自己,努力克服琐事的干扰。
有时上班,明明有些重要任务,却想着先把邮件清理一遍,好再安心、专注开始,常常一处理邮件就牵出一些小事,一上午就这么忙碌着过去了,也没开始处理大任务。
周末在家也有类似情况,明明想着要写完这篇文章或读完这本书,却强忍着先把房间收拾整齐了、把家务活都清理停当了,好再去心无旁贷的享受读书写文章的过程,结果已是周日晚上,疲惫睡去……
对此,我的做法是:必须忍受琐事的干扰,把它们先放在一边,命令自己的大脑在这段时间内先专注要事,然后把琐事作为调剂在零碎时间快速处理,让刚才过于专注的大脑休息一下。
吉田穗波还有一个方法是:“善用碎片时间“。
她说:“不要执着于一气呵成,尤其一些琐事杂事,不要集中在一起用大块时间完成,善用零碎时间。将零碎时间用在应办事项上,才能将完整时间拿来追求理想。如果非要等有了大块时间才开始实现梦想的行动,就可能永远也可能实现了。”
想了解更多关于利用碎片时间的方法,请参阅我的时间管理系列之七。
提高专注力,也是提升时间密度非常重要的一个能力。
吉田穗波认为“有一张属于自己的书桌”这点很重要——“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书桌,属于自己的书桌是创造自我的世界,形成自我人格的环境。”
对于这点,我非常认同,一张书桌就是一个人独立的精神世界,当你往那安静一坐,就好似开启了什么按钮,进入了自己的世界,自由自在做自己想做的事,外界的一起不再与我有关。至于书桌的款式颜色价格,并不重要。当然,如果能买到一张自己特别心仪的书桌,更能增加幸福感。(我就在今年年初淘到一张非常喜欢的Harbor House的书桌,买的时候还有个小故事呢,以后再来和大家分享。)
但是,我们的注意力又不能仅依赖于书桌,如果离开了书桌我们就不能安静思考,那也是一个麻烦。要做的是,心里永远有一张隐形的书桌,要能随时随地进入专注。古人所说读书要“枕上,马上,厕上”,不论是机场、银行、班车、商店等等,只要有点时间,随时随地都可进入学习、专注状态。在短暂的碎片时间里做完一点重要的事,创造一点价值。
如果你像我一样,容易被一些琐事所烦心,那也可以试试这个方法:把一些令你分心、烦心、郁闷的事项先写下来,暂时放下,或者很快完成它们。为这些小事耗费的能量却是很大的,影响对大事的专注程度。
要诀四:勇于求助,借助他人的力量
以上方法都是教我们如何安排任务更能创造价值,但任务总量并不减少。就像物质断舍离一样,我们不仅要”舍“,也要”断“,即放弃一些目标,或者找人帮忙来代替我们完成一些任务。
比如,家务活可以借助于我们的社会支持系统,如父母家人来帮忙一部分,或者通过有偿付出,雇用家政服务。
遇到困难时要懂得求助,对于帮助我们的人,要感恩,并记住人情、互助往来。
要诀五:定期给自己打鸡血
吉田穗波的方法是:“适时的补充燃料,让斗志持续燃烧”。
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经常给自己打鸡血”,方法有很多,读读一些励志格言、励志书籍,看一些鼓舞人心的电影,和正能量的人聊天等等,或者,你也可以关注阅读“读步书林”啦,哈哈,自卖自夸一下。
当我们平时说起“打鸡血”时,总是带有一点讽刺和贬义。其实,适时打打鸡血,确实是必要的,尤其对于还处在职业生涯上升期的年轻人。
这时,我想起《欢乐颂》第10集里的一幕,小邱遭遇白渣男,失业又失恋,买了一堆成功学书籍在看,然后安迪进来泼冷水,劝诫她不要看这些书自欺欺人。
当时,我的感想是:安迪是出于好心,也是基于她自己当前的阅读水平和经验,真诚对小邱提出忠告。安迪是职场精英,每天都要花两个小时读书,读过很多书,显然她和小邱的层次差别是非常巨大的,成功学的书籍,对她当然是无效的。
但人活一世,难免会遇见难关与困境,或处于还没找到方向的发展早期,这时也适当需要一点成功学的鸡血。虽然不一定提供有效的方法,但至少可以激励士气,让你更有动力去改变现状,而不是一味消沉;让你更有韧劲咬紧牙关,挺住坚持,也许转机就在下一个路口。其次才是寻求方法,慢慢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准,脱离对成功学书籍的依赖。罗永浩在他的自传《我的奋斗》也讲过他早年的经历,也打过成功学的鸡血。
结语
读完本书,我放下了原来对吉田穗波“神化”的印象,正如她自己所言,她和我们每一位读者一样,并不是天赋异禀、能力超群的人,她就是靠着这些方法,就真的做到了。只要真的下定决心,并且踏踏实实这么做,相信你我也都能做得到。
希望这篇文章能作为本书的导读,如果你想进一步了解吉田穗波关于这些方法的使用心得,以及她在留学期间更详细的经历,还请阅读书籍。这本书浅显易懂,语言直白,不需很多时间就能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