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独立思考学习才发现,自己醒悟太迟,最近才迸发发自内心的学习欲。以前也有过强烈的学习欲,但并非完全的发自内心,而更多的来自于外力影响,好比高考时的学习压力更多来自于外界。
为什么说我的压力更多来自于外部呢,因为所有要学的科目里面,我当时喜欢的并不多。比如数学、地理就不是很喜欢,这就导致了我这两个科目的成绩并不怎么样。学数理化时更多的感觉是:这是必考的科目啊!必须学好!而我学语文、英语时的感觉完全不同,学起来感觉轻松愉悦。每年书本刚一发下来,更是急不可待的把课本统统看完。所以自然这两门功课,我即便没花多大力气也能学得十分优秀。
而今数理化没学好的“隐患”开始蔓延,我看《时间简史》有些吃力,想学习CFA,被繁杂的公式和名词晃花眼……
我自知此刻开始学习“不算晚”,毕竟现在开始就是最好的时候(没法回到从前啊!)。而之所以醒悟这么迟,我自身归结于两点:没意识到学习的真实用意、学习的内容落不到实处。
语文可以用于阅读、写作,英语可以用来交流,而我的数学,就像我的一位老师说的:难道去超市买点东西、去市场买个菜,我还要懂函数方程吗?
然而现实如乔布斯说的那样:人生的遭遇就像一个又一个零落的点,要到很多年后回望,才能清晰地看见它们之间的连接。
当你还没有办法看到你的未来时,你就不会知道你当下所做的一切对你未来的影响。少年时代没有好好学习,多方涉猎,劣势在青年时代就已经凸显。
所以当下我会尽力做好手上的工作,努力学习。然而还是会有暴躁烦闷的时候,经过了几次自己觉得很累的状态,可细数下来我仍然只是进步了一点点、自己列的书单也只是看完了1/10而已…基础不扎实,自然只能打好地基才能高楼平地起,我自我安慰量变到质变是需要时间的。然而我亦明白我不过是在补足少年时代的短板罢了。
但是无论我们振臂高呼多少次,很多少年们还是难以真正的醒悟,因为他们没有经历过,这样的人一旦到中年就更加绝望一些:稍微努力一下就觉得筋疲力竭,而早悟的同龄人早已把他们远远的甩在后面。
仍然记得我的一个学生跟我说:“老师,我不想读书,你也不必费口舌劝我了。我想得很清楚,我要去工厂打工挣大钱,我就是来这里混个学历,一毕业我就要去打工,学这些东西是没有用的,也赚不到钱。”
我已经离开了那所学校,不知他以后会不会后悔当初的决定。所以如何早些醒悟?一靠自身碰壁觉悟,二是父母引导,增加学习兴趣、扭转为别人而学的想法。没有“为别人而学”的坏事,这种错觉不过是关心我们的人给的错觉,一切的学习和成长,受益的都是我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