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有人问孩子不表达该怎么办?相信很多家长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小至刚上幼儿园的孩子,大到叛逆期甚至成年,尤其到叛逆期以后,面对不表达、拒绝沟通的孩子,家长真的一点脾气都没,想尽一切办法后估计就得剩妥协、躺平了。
刚好前段时间看过年糕妈妈李丹阳写的《你的亲子关系价值千万》,书中的部分内容对我启发比较大,下面就结合书中的内容,从三个方面帮助父母去引导孩子去主动表达的问题
换位思考,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观察问题、思考问题
就像我们经常说的,站在别人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只是这里的“别人”,在孩子身上,关注的重点不再局限在立场的不同,更多的是眼睛所看到的画面以及思考问题的角度。
就像最近由于天气热,时不时的还会来一场雨,小区里孩子们经常拿着各种款式的水枪到处呲水,可孩子们就爱往一处挤,一会儿全身湿的像是泼过水一样,我家孩子更是爱的不行,大半夜都不回家要在下面玩水枪,好不容易哄回家让玩积木,人家随便拿起几块拼在一起非要说是水枪,可明明什么都不是啊,还非要跑过来让别人鼓掌!起初我还在纠正说像其他的什么东西,可明显小孩子有点情绪了,喊几句之后赌气了,撅着小嘴转身就去找爸爸。
爸爸停下手里的活儿,倒是走到客厅,一起摆弄那个所谓的“水枪”,两个人玩儿的不亦乐乎。爸爸还稍微改动了一下造型,终于能看着稍微像那么一回事,爸爸还要说“这是升级版的水枪哦,威力更强……”,站在旁边我实在看不下去两人这么无聊的对话和互动,可是孩子就是喜欢啊!几天拼了积木非要去找爸爸,还唠唠叨叨说些天马行空完全不着调的东西,一边说一边笑,画面倒是挺和谐。
这件事我突然意识到,不要强行去否定孩子的一些想法,尽可能站在孩子的角度,把自己当成他众多小伙伴中的一员,蹲下身子,眼睛的视线和孩子的保持在同水平线上,以孩子的视角去看周围的世界,去思考它的模样、它的用途等,这样也就拉近了家长和孩子的距离,通过引导,让孩子在乐中去探索、去表达。
不要“责备”孩子,正面去表达对孩子的关怀和爱
作者在文中说到,有一次他家年糕在路上摔了一跤后,爬起来第一句话竟然是“不要告诉奶奶”,没有表达磕到了哪里、疼不疼、有没有流血等……估计很多家长都遇到过这种情况,也许有的时候家长也没注意到孩子没有表达,甚至还会窃喜自己的孩子好勇敢,跌倒都不哭。但其实,可能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孩子实际上是没有表达自己的感受,因为他怕别人抱怨。这种抱怨,不仅仅是成年人理解的抱怨,还有很多无意识的、出于关怀的侧面表达,比如“你怎么这么不小心”、“衣服怎么又弄脏了”……在家长看来只是琐碎的提醒,或者没有任何感情色彩的叨叨,可敏感的孩子不这么理解啊,在孩子简单的逻辑认知里,就是在批评。就像作者说年糕在跌倒后生怕奶奶知道,是怕奶奶出于心疼的“责备”。
营造有“仪式感”的聊天,让聊天成为家庭生活中的一部分
我们经常会说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会影响到孩子的一生。聊天也是其中父母言行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如果父母各有各的生活,很少沟通,再加上现代生活本来就节奏快,能陪孩子的时间并不多,仅有的一点能一家人在一起的时间,父母双方却当成自己的休息时刻,在家的时候各玩儿各的手机,很少去交流。别说孩子不跟父母聊天,先看看父母有没有创造过聊天的环境。
关于这一点,父母平时可以刻意去创造一些默认的、不能轻易去改变的时间段,比如将每周六抽出半天时间定为家里人沟通的时间。在这段时间不用去做作业、不用去上培训班也不谈工作,就是家里人坐在一起,可以去户外也可以在家,主要项目就是聊天,说说近一周发生的事情,用心去聆听家里每一个人身边的事,让孩子在这种氛围中去聆听、去表达,并且在这种有“仪式感”的聊天中,养成一种与家人分享生活的习惯。
一切与育儿相关的事情,任何一点都马虎不得,都需要我们每一位家长用心去关注。而在这个过程中,养成孩子主动表达对于搞好亲子关系、引导孩子正向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我推荐这本《你的亲子关系价值千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