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看来,生活在诗里的人,总是柔情的,不会带刺说话,所以不会被锁定。
“灞柳折枝”,古代灞桥,居于关中交通要道,连接着西安东边的主要交通要道。到唐朝时,灞桥上设立驿站,凡送别亲人好友东去,一般都要送到灞桥后,并折下桥头柳枝相赠。久而久之,“灞桥折柳赠别”便成了特有的习俗。
“柳”同“留”音,送柳枝,渺渺绵绵、丝丝悠长,让人觉得人心牵绊。
李商隐《离亭赋得折杨柳》,其一,“暂凭尊酒送无憀,莫损愁眉与细腰。人世死前惟有别,春风争拟惜长条。”
其二,“含烟惹雾每依依,万绪千条拂落晖。为报行人休折尽,半留相送半迎归。”
花开花落,春去春来,蕴涵着宇宙无穷、人生有限这个永恒的矛盾。
《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当年走过的时候是杨柳依依,现在回来是雨雪霏霏。
刘希夷《代悲白头翁》“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洛阳女儿惜颜色,行风落花长叹息。今年落花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已见松柏催为薪,更闻苍天变沧海。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自然轮回中,领悟年华的转瞬即逝,深藏对生命短促的绰惜之情。
欧阳修“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住春。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春色岁岁老去,人心中不舍的眷念,带着新鲜的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