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路遥 路遥传记 苦难人生磨炼》是路遥的好友海波所写的长篇回忆实录,其中有他和路遥长达三十年的交往和友谊,也有路遥的成长轨迹和人生花絮。
这本书完成于路遥去世十八年之后。海波从一个好朋友的私人视角,给读者描述了一个更加真实的路遥。这个路遥和他相识于微时,两人知根知底,相互支持,共同成长。
作为好友,路遥像海波的大哥一样总是予以他关怀和照顾。同为作家,路遥是海波一路学习的榜样,也是他难以逾越的高山。
路遥一生中的大事小情海波都有参与知晓,这让这本书更加真实可信。在海波的娓娓叙述中,一个鲜活生动的路遥出现在读者面前。
海波笔下的路遥,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对自己人生目标的明确和对自己生活道路的坚定。这个特性贯穿了他的一生,也成就了他的一生。
路遥第一次对自己人生的把控,是过继给自己的大伯。世人都以为这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但海波却觉得这件事有可能是路遥自己主动促成的。
彼时路遥七岁,家里弟妹众多,而他是长子。按照常理路遥不是过继孩子的首选,一来长子一直是家里位置最重的儿子,二来路遥当时已经是可以为给家里分担活计的小劳动力了。
从大伯这方面来说路遥也不是最佳选择。当时路遥已经七岁,是个有性格有主意的孩子。要养子肯定希望是能从小培养感情的最好,而路遥的四弟就是个小婴儿。
所以海波觉得,是路遥去主动说服了父母和大伯,最终过继给了大伯家。因为这样的话,路遥就是家里唯一的孩子,他能实现上学的愿望,这是他的原生家庭无法给予的。
路遥第二次把控住自己的人生,是在上中学这件事情上。当时大伯的安排是让他在家学习务农,早日成家立业。
但路遥是铁了心要继续求学的。他独自一人进城向自己的同学们求助,并在同学家长的指点之下找到了村领导。村领导不但帮助路遥解决了学费问题,还带着他顺利入了学。
这件事对路遥的影响巨大。在关键时候,他通过自己的努力把住了命运之船的航向。从那时起,路遥就成为了一个独立的人,而不再是一个平常的孩子;他离开了大伯为他设定的人生轨道,走上了自己设计的路途。当同龄孩子都把身子紧紧地依偎在父母的怀里时,路遥已经开始主宰自己的人生。这似乎是悲凉,反过来看也不乏豪迈。
在自己的人生大事方面,路遥也是目标清晰的。
路遥拒绝了本地女子的示爱,和一位北京知青相恋,但最后被抛弃。海波劝他找本地女子,踏踏实实过日子,不料路遥生气了,说:“哪一个本地女子有能力供我上大学?不上大学怎么出去?就这样一辈子在农村沤着吗?”
路遥的决心,是说到做到。他的妻子林达正是北京知青,虽然两人后来琴瑟不调,但林达的确对路遥的生活帮助颇多。
路遥对自己写作事业的方向更是明确。
海波从路遥为什么会写《惊心动魄的一幕》这个故事讲起,随后总结道,该作品发表虽历尽磨难,但最终获奖却修成正果,这样一来,也确定了路遥的总体创作取向:“站在政治家的高度选择主题,首先取得高层认可,然后向民间‘倒灌’。”
如此做法,也就带来了两个后果:一是站得高,看得远,题材选择精准,能连连获奖,扬名天下;二是因为主题先行,写作就并非水到渠成,而是先建红旗渠,再引漳河水。
半山腰上修建“人工天河”难不难?难!难于上青天。所以路遥写作很吃力,挺费劲,“写一个东西脱一层皮”。当海波如此反思路遥的写作观时,他也给我们提供了理解路遥的另一个维度。
路遥的人生并不长,只留下了《人生》和《平凡的世界》等经典作品。他的早晨从中午开始,用尽生命的力气向着自己的人生目标迈进。
路遥的性格和人生观成就了他的不凡,也早早耗尽了他生命的火焰。福兮祸兮无法评判,但真实坚韧的路遥,已经在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