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是百姓们的颠沛流离,是各势力的争锋,是谋士们的尔虞我诈,是隐士们的闲云野鹤,也是将领们的千军辟易,说起名将总要搭上曹操阵营的,“五子良将”。
张辽止啼
这个典故来自《三国志》,或者说是民间传说。215年,张辽在合肥一战真是把孙权打出阴影来了,其实也不是800人破10万这么直接,合肥之战实际上有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张辽在夜间征集了800精锐,凌晨出击。张辽披坚持锐,亲自冲锋陷阵,正因为张辽这个爱好,曹操老觉得他有失大将之风。但张辽取得的战果确实让曹操赞叹不已,张辽这次出击逼得孙权登高自守,还挑衅孙权下来一战,恐吓完孙权还顺利突围了,你说孙权气不气?
第二阶段,孙权围攻合肥十几天,没打下来就开始撤退,孙权自己非要最后走,偏偏还被前来追击的张辽碰上了,这次张辽带的不是800人,而是几千人。要不是凌统、贺齐,孙权可能就回不去江东了,以至于后来孙权一听说张辽在,这仗就别打了。
以上都是正史内容,接下来是《魏略》,因为张辽这一战表现得太过凶悍,江东百姓都用他的名号来哄孩子,孩子一哭就说“张辽来了,张辽来了!”,小孩就不哭了。这就是“张辽止啼”的典故,甚至岛国还有俗语“辽来来”,也是来自张辽止啼这个典故。
屈指可数
这次主角换成张郃,同样来自《三国志》。诸葛亮第二次北伐时,兵锋直指陈仓,曹叡当即就征召了身经百战的张郃,亲自摆酒为张郃壮行,不仅给了3万人马,还派了武卫、虎贲这样的精锐拱卫张郃。
曹叡虽然安排妥当,但还是很担心“要是将军还没到,诸葛亮就拿下了陈仓怎么办?”,张郃知道诸葛亮这次出征带不了多少粮食,肯定坚持不了多久,就很有信心的回答“等我到了,诸葛亮都撤兵啦。我屈指一算,诸葛亮的军粮连10天都坚持不了”。
张郃抵达的时候,诸葛亮确实因为粮尽撤兵。其实诸葛亮这次北伐只是为了配合孙权,孙权这边在“石亭之战”大败曹休,诸葛亮也就配合着出兵牵制了一下魏国,这也成全了张郃的名声,当然张郃在诸葛亮第4次北伐的时候,还是把命留下了。
长驱直入
再换一个主角,徐晃,依然是来自《三国志》的典故。趁着刘备与曹操在汉中对峙,关羽在襄樊地区已经打出了“威震华夏”级别的成就,曹氏第一大将曹仁被迫求援,第一批援军是于禁带来的,成全了关羽的“水淹七军”,下一批援军就是徐晃带来的12营新兵,张辽其实也在路上。
徐晃带的都是新兵,他也不打算跟关羽正面交锋,就是步步为营的推进,关羽一出击他就跑路。再来了一出声东击西,逼迫关羽带着步骑5000人出战,本来俩人还在闲话平生,徐晃突然下令“得关云长首级的人,赏金千斤”,关羽当时就惊了“大哥,你说得这什么话?!”
徐晃表示这是国事,关羽也在混战中被击退,本来关羽的营寨布防极其严密,光鹿角就摆了十重,但关羽亲自开路这事情就一样了,徐晃跟在关羽后边长驱直入,一战大破关羽。曹操在事后也赞叹徐晃“长驱直入”的举动,表示徐晃比孙武、穰苴功劳还大,夸赞他有“周亚夫”之风。
剩下两位“五子良将”,一个乐进,不仅记载少还跟流水账一样,没留下什么典故。另一位于禁,本来是曹操麾下的名将,要说典故的话,大概是晚节不保?
时之良将,五子为先。
看官如感兴趣,三国系列都在这里了
三国流年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