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了两个活动——前一课《用橡皮筋驱动小车》和本课的拓展活动:用橡皮筋、回形针和纸板做一个弹簧测力计——以后,我改变了这一课学生的学习顺序。
聚焦:怎样用橡皮筋、回形针和纸版这些材料,测量重力的大小?
有的班能够想到,类似弹簧测力计的结构。但有的班没有反应过来。
探索1:通过类比引入弹簧测力计的结构。
但橡皮筋测力计和弹簧测力计的区别在于,前者没有标出刻度。因此在这里我借鉴了高涵老师《测量反应快慢》里对均匀、细小的刻度的引导过程。不均匀的刻度→均匀、间隔宽的的刻度→均匀、间隔小的刻度。
探索2:测量力的大小。
测量以后发现,估测力的大小不一定越来越准,而是估测轻一点的物体,估测的比较准。
此外,如果物体超过测量的最大范围,应该怎么做?(包括我们知道和我们不知道是否超过最大范围)
学生A:如果是可以均匀拆分的物体,那可以测它的一部分,这样就可以测出物体一部分的重量,然后进行数学计算。
学生B:可以先测,轻一点的物体,然后掂一掂重一点的物体,猜测是否能够超过最大范围。(但这对估测的要求很高)
学生C:(最直接的办法)把物体放在弹簧测力计的挂钩上,轻轻地释放物体,如果发现接近最大范围,那就赶紧把物体取下来。
学生D:用测量范围比较大的测力计。